昨夜半宿无眠,脑海中一直浮现出儿子的微信个性签名: “听了无数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儿子今年才18岁,正值人生的花季年华,可个性签名透露出的人生态度却是如此悲观,令人担忧。
我和他爸爸从事教育行业多年,培养出了许多自信优秀的孩子,却唯独无法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心中深感愧疚与自责。
2020年,我们生活的城市武汉爆发了空前的灾难,新型冠状病毒蔓延整座城市,最后不得不封城。 整个封城期间,儿子一直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整个人显得精神萎靡不振。白天睡觉,晚上沉迷于游戏,每天白天只吃一顿饭,晚上偶尔会自己弄点吃的。一天难得与父母说上几句话,更谈不上交流与沟通。 像这样的日子已经近三月有余。昨晚他的父亲看到他头发因长太长凌乱不堪的样子,提出要给他理理头发,他眼珠向上一翻,恨恨地说出了三个字:要你管!听了这样的三个字,他爸爸的心凉到了谷底。
回想儿子的成长旅程,我和他父亲经常会反思自己,我们对儿子的教育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从小到大,我们都本着以身作责的原则来教育孩子,觉得自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努力奋斗,辛辛苦苦挣钱供他读书,让他读优质小学,上重点中学,考重点高中,直到今天读到大学,可儿子为什么还会如此的悲观?
“听了无数的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听见儿子发自心底的声音,这声音听起来是如此的消极,颓废和悲观!一个十八岁的花季少年发出如此的人生感慨,怎能不令父母忧心忡忡。
消积的思想必然会导致消积的人生态度。消积的人生态度必然会导致消积的生活方式。再联想到他这段时间的生活方式,简直令人不敢想象,儿子接下来的生活会怎样?
朋友的独生女儿和儿子同岁,也在武汉的一所重点大学读大一,整个疫情期间都在从事社区志愿者工作。起早贪黑,不知疲惫。刚开始父母坚决反对她去当志愿者,可孩子意志十分坚定,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更何况她还是一名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呢?
同为花季少年,有人成天宅家睡觉玩游戏,有人却早已肩负起了社会的重任,为国家排忧解难。区别实在是太大了。
再看看这次疫情期间,有多少和儿子年龄不相上下的护士们奔赴抗疫一线,再对比一下自己的儿子,不禁悲从心来。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暂且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一样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至少希望他不要对人生那么悲观。毕竟人生的道路还那么漫长,生命是多么的美好,人活着的意义多么的重大,只要活着,就一定能看到希望,就一定要努力活出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