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科幻小说读多少遍,还是会带来人生如梦的恍惚感。
书中没有末日、战争、高端技术这类的科幻元素,也没有太多的戏剧冲突,只是简单的在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关于“我”、关于“你”,关于现在也关于未来。
文中有并行的两条线,一条是“我”作为语言学家,被邀请研究七爪怪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经历着他们的世界观。并且认识了未来的丈夫。另一条线是,早已预见的“你”的一生即“我”未来的女儿,会在一场事故中去世。
人类和“七爪怪”所描述的是同一物理宇宙的系统。但有着不同的世界观。
书中引入了光的折射的概念来解释。
“一条光线从空气射进水中所走的路线。在碰到水面前,光沿着直线前进,水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光改变方向,而任何假象的路线都比实际的要花更多时间,也就是说光走的路线是最快的一条”
人们习惯用起因结果来思考折射,光照到水面是起因,方向的变化是结果。而如果以“目的”的形式来描述光的行为,就是光在出发前,已经知道它最终会在哪里结束。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因果论和宿命论的差异。
“当我说‘未来’的时候,我刚一念,它就成了过去。当我说‘安静’的时候,我就在破坏它” 这是人类的语言思维方式,是动态线性的。
“七爪怪”在说这句话时,所有的“未来”和“安静”的那刻都是存在了的,他们的语言不只是用来交流,是具有执行性的,例如:“你被捕了”,“我决定”,“我保证”…
这就类似于在面试答题时,因果论,会按照逻辑线,你的思维引导你将所要表达的话说出来;而目的论,是在第一个字开口时,你就早已知道所要说的全部是什么,而你只是为了表达而完成这个过程。
七爪怪的文字更好的体现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文字如滴溅的墨水扩张,每一笔都是相连的,这就意味着他们知道在写第一划之前的整个句子如何规划。因此他们的意识是同时性的。
在同时意识下,事情全面的展现在眼前,看到的不只是现在,还有未来。
那么,当你一眼万年,看透所有的将会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情,已经知道了全部的结果,那你会试着改变过去,还是按照原本设定好的过程?
而改变可能本来就是悖论,在日剧《昨日公园》中,男主和朋友在公园里打棒球,当他和朋友分开后,回到家中,听到朋友因掉下楼梯遇难的消息,当他难过时他忽然回到了前一天的场景,这一次他已经知道了朋友会掉下楼梯的结果,因而极力阻止,当他松了一口气回家后,他又接到了电话,这一次是因为失火,在一次次的想要改变未来的尝试中,他并无能为力……
在小说的最后,即使在很多年后,“我”会失去你的父亲,也会失去“你”。哪怕从一开始就知道宿命,依旧会拥抱…
我想到了一首诗:“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如果我,在明知结局又是一次分离,又是一次的失去,那么会去避免开始吗?
那种感觉大概是我以为我获得了极大的自由选择权,可是回望后,其实已被“自由”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