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应为地,见注解)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参考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以六六之节构成一岁,地以九九制会应之,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答: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六六之节是指用干支配合计数的六十天轮回六次为一年,用来确定天道的尺度(简称天度);九九制会是指用长度为九寸(汉尺)的黄钟律管标定的乘九的长度测量天道的准度(读注:后面还要说日晷测量),以应和万物气化的度数(简称气数)。天度,是计算日、月的运行轨迹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
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轨迹,其环周也有一定的度数,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指太阳历法),月行十三度有余(指月亮历法或阴历)。
所以,大月、小月加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岁,由于月亮运行的分度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指阴阳合历,延用至今的中国农历是其中一种)。确定了岁首冬至日为天度年(指《内经》独创的五运六气历,属于阴阳合历的一种)的开始,用圭表的日影确定正午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篇章之一,通过“天度”与“气数”的辩证关系,构建了人与自然相通的整体观,并将脏腑功能与宇宙运行规律紧密结合。其思想不仅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基础,更以“天人相应”的哲学智慧,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根本指导。
本章中提出天度制日月的观点,通过“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的观测,确立一年三百六十日的基本历法,并通过闰月调和节气余数,形成“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的历法体系。
经文中还指出气数纪化生的理论,气数是万物生长的节律,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划分时间,强调五运(木火土金水)的循环相袭,构成“如环无端”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