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的传统文化,让中国的教育行业最好赚钱。有没有发现,身边每年都有不计其数各种年龄段的孩子出国了,也有一个又一个的海龟回国了……
“我们家的孩子在英国……”这句话,似乎是很多中国妈妈们最豪华的炫耀!什么是英国国际教育?孩子出国去学什么?
急功近利的出国留学商业机构随处可见,留学市场的信息也极不对称。这导致很多中国家长在“拿钱买了伤害”,盲目出国的背后,是不少孩子在他乡出现各种不尽人意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做为一个8岁孩子的妈妈,我自己曾因为父母认知的原因,没有机会出国留学。但我清楚,开阔认知是第一步,没有了解,就没有对国际教育的评价和安排。带着朴素的想法,今天很开心接触到剑桥国际教育联盟,聆听了史杨老师的分享。
老师一讲话,就很喜欢她的那种feel——柔和的声音、恬淡的笑容,由内而外的喜悦和知性,没有刻意的英文单词,没有满身名牌的炫富。看得出,这位两个孩子的妈妈、6月个宝宝的奶奶,在从事艺术研究和教育工作的生命中,那种美丽的绽放……在她三个小时的分享中,我记录下一些点滴,希望能让和我一样关心教育的家长们,对爱的教育多一些思考。
什么是国际教育?史老师说,国际教育不是攀比,也不是成功的保证,而是在国外开放的环境中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让孩子全面发展,让人生更丰富,更多体验生命的可能性和生活的幸福感,它不是“排名”、不是“继承家业”。国际教育看重人本身的成长,而不是成功。很多“成功”的人一辈子找不到人生的幸福,这是可悲的……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国内有很多留学中介,会推荐商业化的国外监护人,而家长们选监护人有时也很幼稚,不是亲自了解他(她)有没有爱心,有没有责任感,而是在“傍大款”一般看对方的社会资源、社会地位,往往在英国,监护人对一个孩子一年收几千镑服务费用。有时一些没有道德的监护人同时监护上百个孩子……怎么监护?可能吗?!商业中介每年急着把一批又一批孩子送出去,然后以时差为由不做后续管理。很多不合格的监护人把孩子耽误了,家长也太过信任中介,有的家长在国内功成名就,就对留学的孩子疏于照顾,史老师也曾经见过把孩子放在英国留学八年,却从未去英国陪过看过孩子的家长,痛心啊……
在国内,常见家长把孩子当机器,逼着孩子学习,而且出发点非常功利,要么为了升学加分,要么为了圈子攀比。其实,这是折磨孩子更是折磨自己。控制不是爱,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成就感和愉悦感是孩子学习最强的内在动力,应该给孩子创造可能性,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入positive circle 。“热爱”永远比“头悬梁 锥刺股”对孩子更有用。这也让我们这些实用主义的家长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特别要说到,看似无用的艺术教育其实对孩子有很正面影响。给孩子空间发挥天赋、发现生命的乐趣和美,而不是控制孩子。成功不是追求来的,是热爱的动力下的自然而然。
孩子最需要的品质,是热爱生活和善良,这样的人生才有幸福感,这样的孩子不怕不孝顺。妈妈不要用自己所谓的“苦逼”去道德绑架孩子,一流妈妈做榜样,二流妈妈做教练,三流妈妈做保姆。要孩子尊重自己,首先尊重孩子;要孩子关心自己,首先关心孩子;要孩子负责任,首先对孩子负责任。妈妈要不断提升自己,同时给孩子承诺。爱不能勉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爱也一样。养孩子是妈妈自己生命的成长。中国家长尤其不要控制孩子,骂孩子“不准哭”、“不准闹”、“不准玩”……而要控制自己,营造好的家庭气氛,用阳光的状态影响孩子。
在中国,很多家长崇拜英国的贵族精神,其实应该了解欧洲贵族精神的内涵。贵族是为社会付出的阶层,是关爱社会为人类做贡献的代表,而不是富裕享乐的人。伊顿公学的花园很美,但学生宿舍的床没有席梦思。比尔盖茨的妈妈每年飞八九次敦煌做保护敦煌的慈善事业,都是坐经济舱,为的是把钱花在社会需要的地方,这才是贵族精神!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家长们应该把更多空间留给孩子去尝试、选择、承担后果,不要替孩子做决定,也不要老认为孩子太小。当孩子犯错误且意识到问题的时候,不要再责怪,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不要恐吓孩子,不要老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是对的,孩子需要家长的肯定,而不是恐惧和自我怀疑,多给信任孩子会成长得更快!这才是爱的教育。
今天的分享很快乐,也收获很多。无论是职场精英妈妈,还是housewife妈妈,教育孩子都是从自我提升开始。
吾学吾忘
吾见吾记
吾做吾悟
孩子的问题都是教育的问题,当妈妈就得一直在学以致用的路上[愉快][愉快]知行合一很重要。很高兴能够认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生命更多的可能性,从教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