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回家的车上,看完了《海上钢琴师》,时间是稀缺资源,每次坐车,我都会提前准备好一本书或笔记本,事实证明摇摇晃晃的动车上,还是看一部电影更舒适自在。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在“佛吉尼亚人号”船上,一个煤炭工意外发现一个弃婴并收养了这个弃婴,取名为1900,他们在船上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不幸的是,养父在出工时,被高空坠物砸中,意外身亡。在没有养父的日子里,1900在船上听到美妙的钢琴曲,看到演奏钢琴,自此无师自通迷上并沉迷于弹钢琴,他与“佛吉尼亚人号”融为一体,最终与这艘船一起爆炸沉海。
1900与养父最开心的时光随着养父的逝世戛然而止。一生之中,他从未离开过“佛吉尼亚人号”,就算是遇见自己喜欢的女孩,也没能驱使他离开这艘船。船上并不完美,煤炭工和富人生活环境如同天堂与地狱之别。1900沉浸在音乐世界中,音乐是他的信仰,是他精神的乌托邦,那里没有养父逝世的痛苦,没有贫富差距,没有战争,甚至没有死亡。
心里有座坟,住着未亡人。他始终没有忘记养父的告诫:不要下船,只有船上是最安全的。
影片让我动容的是煤炭工养父人性中的善良与质朴,无数富人对这个弃婴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只有他将弃婴视如珍宝,细心呵护,回归人性最本真的美好,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怜悯与悸动。也许他的教育方式受到质疑,但他也未曾料到自己会意外逝世,未曾料到世事的变迁,更未曾料到船会被炸沉,自己爱的孩子宁愿被炸沉,也不愿意下船,正如父母从小叮嘱我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那只是一个爱之深的父亲想把最多的保护给最爱的孩子。
朋友生病了我们会送他去看医生,失恋了往往只会安慰几句,我们常常更重视物理的疼痛,而忽视了精神的痛苦。有科学表明失去爱人等的精神痛苦一点都不比物理疼痛少,两者神经传导的机制都是一样的。在养父卧床不起的那三天,他每天惶恐无助地念着养父教他的那些词语;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养父还是禁不住死神的催促,带着留恋不舍得离开人世。
剧中音乐是1900的止痛药,他一个人,没有身份,没有国籍,没有家人,这条船之外,甚至没人知道他的存在。影片并未过多着墨于他失去养父的痛苦,但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如何靠自己在船上讨生活,想必并不容易。幸而,他摸索出一条靠音乐救赎自己和他人的道路,在心灵深处,他缅怀着自己的可亲可爱的养父。
年岁渐长,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与父母的代沟日益显著,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听之任之的小孩,《海上钢琴师》让我反思自己与父母的相处之道,对父母更生出一份包容心,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父母都是最爱我的人,在父母年老之际,我应该要给予父母更多的精神慰藉。
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无情,岁月变迁,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