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得佛门,当你与众和尚一起诵经与研读时,你自然就清心寡欲了,或暂时放下了俗世的烦躁;当你去一起化缘时,你会感受到世间的温暖和友爱,也或可锻炼你放下贡高我慢心和羞耻心,令到你在红尘挣扎中变得坚强;当你一起粗茶淡饭且过午不食时,或会出现身心清静与外界宁静相和谐的状况,你会进入某种冥想状态,或会感悟更多佛法自然的道理,聆听到平常听不到的福音;当你经历一段时间的暮鼓晨钟、菩提梵唱的宁静后,再看到日出,你或会发现一个重生的自我;……当你感受过并总结和尚生活时,你或可发现佛法生活并不是那般枯燥乏味,那苦却是某种超然的乐。如此这般,当你结束短暂的僧侣生活,再入世,从假看破红尘再回到红尘,你或会发现自己变了,超脱且泰然。
此处谈及“出世与入世”,并非有什么宏愿,而是在佛国就缅甸人民做“出世与入世”佛法生活体验的哲学道理的感悟:佛法生活得法,之所以缅甸之佛法为真佛法是也。
南怀瑾的《宗镜录略讲》里解释:出世和入世是佛法大乘的精神道理所在,要想出世,必须曾深入世间,透彻人情世故,洞悉世间理法,然后才能谈出世,修炼跳出世间困扰的出离心;入世,往小里说是要创造事业,往大里说就要济世救人。
佛祖释迦牟尼出身为大富大贵的王子,成长中不知人间的疾苦,但当他后来在看到世间充满着苦难,这唤起他对生命深刻的同情,于是离家修行,发宏愿通过修行来让世人摆脱生死的痛苦,终成佛祖,普度众生。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那首脍炙人口,感动了几代人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而让人记得。李叔同出身富商之家,他爱好广泛,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教育、哲学等领域,均造诣不凡,就是这样一位才子,中年时却毅然弃绝红尘,遁入空门,进行苦行僧的修行生活,发下宏愿:“誓舍身命,救度法界一切众生。”从出家到圆寂的24年中,他潜心修行,精研律学,弘扬佛法,使失传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复兴,而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为世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弘一法师出世,既不是厌世,不是逃避尘世,更不是不问世事,如在抗战期间,他就鲜明地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出世是为了达到“无我”,这个境界的人,才能无障碍地做入世的事业。没有出世的真精神、真心性,就谈入世的圣人事业,容易被世间因缘牵引堕落。弘一法师主张从出世,再入世,从看破红尘,再入红尘,经过一次刻骨的升华来达到返璞归真,这样才会“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也许我们有德行但没能出身大富大贵,也许我们出身富贵却是德不配位,终是达不到出世再入世的境界。但没关系,也不必出家,以“发展不忘念佛,念佛不忘发展”来修行佛法吧,或可变得沉稳些。或再退一步,捡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吧,至少正确地把我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美名和美德继承并发扬下去。
台湾名人李敖到北京法源寺参观,有记者问他:“出世和入世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个?”李敖没正面回答,而是巧妙地说:“能入世才能出世,反过来也一样。”意思是一个人不能达到既能出世,又能入世,只能说他是“在世”,并没有达到出世的境界。
在缅甸期间,曾经人介绍一位懂英语的法师了解缅甸佛法体系及佛法生活等情况,也曾想体验一次出家当和尚的出世与入世经历,未果。但老王想,就自己之德行和境界,他还是混迹滚滚红尘,保持“在世”的状态吧。
不停地游历,老王仍不知道佛在哪里,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寻佛,也没能取到所谓的经。也在试图寻找那妖魔鬼怪,或被美妖精魅惑一次也好,或到女儿国温柔一刻也好,或体验一把被妖怪抓去摧残的痛也罢。但久历之后发现,在佛国度里是一片至善至纯至朴,哪里有什么妖魔鬼怪呀,蛇蝎蜘蛛精都不招惹人,牛魔王及虾兵蟹将早已成为人类餐桌上的佳肴,就连狗儿都是自由五束的且不恶脸呲牙冲人吼,正是人心交善,家狗不恶。如果非说有妖魔鬼怪,那必是人心的另一面的心魔作怪,就是人心室里阴暗处隐藏着的那个丑陋的自我。红尘之中,色、声、香、味、触诸多诱惑,就如妖魔鬼怪似的,每天变换不同的样貌或理由来迷惑我们,诱使我们成为俘虏,你的欲望一起,念头即转,心境一变即生贪嗔痴慢。我们要一而再地与另一面的自我进行长期的善恶之战,但愿别被恶的一面所击败。
很多人只是通过《西游记》,甚至是透过电影或连环画书而浅显地了解并认识佛的。请各位记得,绝对不可以以《西游记》来以为佛即如此,世界即如此,那就大错特错了。正因为我们无知,而且在我们已经空洞了的脑海深处又需要用某种信仰来支撑我们的精神世界生活时,所以我们就来学佛法,来修行吧,寻佛缘,挖掘自己的善根,开发自己的慧根,圆通混沌世界(Chaotic world),修得自己的正果。
老王以为,《西游记》一书该从正面写,好可以弘佛扬善,却从负面的恶及惩恶写了,结果人们学到了世界大坏,人心不蛊,作恶无罚,行善无报,分别心大增,耍奸使诈,行贿受贿,……可怜唐僧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百千劫难取经的意义安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