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细雨绵绵,而我们这一群人,却是如此的意兴阑珊。迎着细雨,在“领袖人物”伊红女士的带领下,女士们穿着裙子加运动鞋,在法租界和英美租界上10公里徒步,欣赏和听屠老师对这一带优秀历史建筑和名人的解说,回味过去一百多年老房子背后的故事。其中的故事很多很多,多想把上海法租界和英美租界的历史和故事全都印记在脑中,并用文字写下来!这背后的历史和故事,有待慢慢去发掘,品味和了解。
上海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兴起,成为一个繁华都市。随之而来的便是这座城市建筑和城市发展的 “黄金十年”。在这期间,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要数1918年一战期间逃离到上海的匈牙利人邬达克(LászlóHudec)。虽然邬达克在上海只居住了29年,但他所参与建造的建筑数量超过了100个,其中有25个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称号。
国际饭店-南京西路170号。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国际饭店(Park Hotel)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有三十年代“远东第一高楼”之称,同时也是亚洲最先进的酒店。当时,饭店前方正对跑马厅,旁边的黄河路当时叫"派克路",所以叫"PARK HOTEL"。由于当时楼高惊人,故有"仰观落帽"之说。将近半个世纪都在引领上海城市建筑设计。
从国际饭店出来,大约步行50米就到了当时另一座震惊中外的建筑——大光明电影院。作为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新建的14座剧院之一,大光明电影院无疑是最摩登的。。这座建筑的构造对于邬达克来说是最具挑战的,电影院内部的空间既长又窄而且还不对称,充满创意。大光明电影院在1933年完工,被当时认为是远东最大的电影院,可以容纳将近2000人。和国际饭店一起,这两座建筑成了当时的上海城市风景线。
沐恩堂-西藏中路316号这是中国最大的南卫理公会教堂,建造后不能满足会员数量的需求,后于1929年又在中西塾校舍上建造了一个更大的教堂。1930年建成红砖结构的哥特式教堂,内有可容 1000余人的礼堂及音乐室等。曾举办夜校及补习学校等社会文化事业。现教堂宗教活动正常,每逢复活节、圣诞节都举行宗教仪式。华东神学院设在堂内。
武康大楼,在是五条路交接处,淮海中路,武康路,在上海仅有两处这样的设计,另一出在新乐路东湖路延庆路富民路处。始建于1924年的武康大楼,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842-1858号,是当时上海第一座外廊式的公寓大楼。大楼最初取名“I.S.S公寓”,为万国储蓄会的英文简称,后改名为东美特公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称为诺曼底公寓。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正式更名为武康大楼,尔后一批文化演艺界的名流均入住于此,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等。“我们和孙道临是老邻居了,大家都互相认识,遇到都会打招呼的。”徐宝英说。武康大楼目前有139户居民。
番禺路129号旧宅是邬达克在上海最大的一个家。邬达克在上海共有过四个家:1918年初到上海时他安家在赫德路(今常德路)13号,这里是一套简单的一居室。1922年新婚后的邬达克和妻子同住在在吕西纳路(今利西路)17号,这个融合了欧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建筑风格的别墅,成为其在上海的第二个家,现在已不复存在。1930年,邬达克在哥伦比亚路57号(今番禺路129号,俗称“邬达克旧居”)择地建造自己的新居,这个带有英国乡村风格的住宅,是邬达克在上海曾经拥有的最大的一个家。1938年,邬达克入住达华公寓,直到其离开上海。
邬达克上海的建筑和风貌影响巨大。今天,邬达克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留下了无数的建筑瑰宝以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