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朋友一直都在问身边有没有好的项目,可以一起去做一下?但是大家都是苦于没有更好的机会。虽说草莽创业也是通过机会,但至少草莽也是一时的英雄,人家至少找到了一个机会,并抓住这个机会,转身一变直接做了老板,至于最后成败,暂且不提,肯定是有成功也有失败的,失败了可能说明这个不是机会,也有可能是错过了机会的某个好时机,不管是哪种,至少曾经有发现过机会,并为了这个机会而努力过。
那么,今天作为一个产品的角度来思考下,如何才能找到机会。
为什么我要在产品的角度来思考呢?因为大家都知道无论做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的产品,无论是互联网产品还是实业,好的产品都是一个好的开始,市面上各种各样的产品,从业务角度来看,这个产品是有市场,但在产品角度来看是具有使用场景。所以以产品的视角,也更为具体更为实际。
一个产品从0到1是怎么做呢?我们先了解什么是0,0就是我们要找到机会从而把这个机会按照我们的规划逐步过渡到1。那么什么是1?我觉得1就是有价值的,如果我们有了1,就知道该怎么运营下去,然后我们就能广受欢迎,VC追捧,成功上市,走上人生巅峰......
今天我们先学习一下,怎么去找到0,之前看到一个京东的分享,说是京东想为大学做一个APP,做之前就需要有充分的调研和验证,因此他们组织了20个人分成了4组,去大学里面进行现场调研,而并没有选择在办公室凭空想像,到了大学以后又找了4个在校学生协助他们一起进行调研,4个大学生当然也分别分到了这4个组里面,一同参与了这次调研。
这4组成员肯定会有带领团队的成员,但第一步选择了分组进行讨论,(分组价值在于不要让权威太快控场,给出非共识涌现和发育空间。)讨论什么呢?就是讨论学生在大学里做过的所有事,都写在一张张的便利贴上,并写下来。其实这一步就是我们产品工作中做到的发散思维(又称“头脑风暴”),但发散要有一个颗粒度,什么样的颗粒度,适合我们此次发散讨论呢?
相信很多人肯定第一个会想到的就是上课、吃饭、上自习、打工、社团、考试,这个没有错,但是这知识高度概念化的校园生活,凭着这种高度概念化的认知,是没有可能看到机会的。
那么发散的颗粒度应该是什么样的?举个例子:大学生活是一个中间的过渡带,从父母主导的生活秩序里走出来,到最后进入成人社会,自己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这样的一个中间过渡带。那上学第一件事,就是获得录取通知书,然后马上准备学费。大学最后一件事情就是考研、出国、就业、或者继续啃老......
中间还会有很多关键节点,比如大一、大二、大三中间大大小小的考试,放寒假、过春节、暑假迎新生、招社团新人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有记忆的关键节点。
确定观察视角和颗粒度,树立完整的机会就是大学生活的地图。据说他们一晚上找到了大学生所要做的事有460件之多。
那么这个时候机会找到了吗?
好像并没有,这只是告诉大家我们怎么去找到机会,那么有了这么多线索以后,我们就要学会筛选这些线索,这里建议大家把这些问题都列举出来,形成一个机会paper,根据你的个人感觉来初步的筛选哪些属于机会。
什么是机会paper?其实就是一张白纸,上面记录3个栏目,如下:
京东团队按照这个思路,最终从460个线索中,筛选出了20个机会线索,他们认为这20个线索应该是都是大学生们应该会遇到且棘手的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产品思维中的“收敛”,我们在这460个线索中根据紧急重要程度进行划分,最终去除了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线索。
那么京东团队,他们就这么草率的做了决定吗?并不是,而是直接找到了100名大学生,当场进行访谈,让大学生来判断,他们筛选出来的这20个机会是否有用?面对面他们问了大学生以下三个问题:
1、我觉得这一点你不爽,你这一点有问题,你觉得我的感受是对的吗?我觉的你不爽,你是不是真的不爽?
2、我是这样理解你为什么不爽的,你觉得我对这个问题的抽象,我的理解是对的吗?
3、我给了这样的解决方案,你觉得能解决你的问题吗?
最终,当场被大学生否掉了12个机会。这20个机会仅仅剩余了8个。这个步骤其实就是“客观校验”,让很多幻想进行了破灭。这里借用达里奥的一句名言:“做一个无比现实的人。”比带着幻想去做事更好。
通过以上案例的讲解,相信大家对找到身边的机会都有了一定了解,无外乎3个步骤,就是:
1、发散思维
2、收敛线索
3、进行客观校验
这也是我此次分享,如何去发现机会,欢迎关注,下期继续分享如何做个从0到1的产品。
点击查看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