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曾经在《七年就是一辈子》这样描述阅读所带来的好处:“读一本好书,基本上就是对操作系统的一次升级,或者起码一点的升级(叫“打补丁”也可以)。然后呢?有的人一年升级50次以上,有的人起码12次,也有的人好几年都不升级,后来干脆就那么对付着用了,却也不觉得自己落后”。对我而言,精要主义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书里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详细分析了精要主义者跟非精要主义者在生活、工作以及对待自己时间的态度上的诸多区别。总结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精要主义者选择由自己来掌控自己的生活,他们着眼于长远,先思考,后行动,生活规律,有条理;而非精要主义者总是被别人的意愿牵着往前走,他们的生活总是轻易的被各种事项所打断,盲目的追求更多。
生活中那些能够让人终生受用的道理往往都是简单的,比如:努力,坚持,专注。这几个关键词基本可以涵盖所有成功的人身上所具备的共同特征,正因为简单,所以往往容易被忽略。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内心里不止一次的重新审视自己对专注这两个字的解读,看到书里面对于精要主义者与非精要主义者的描述,才发现原来身上存在着很多之前所未曾发现的问题。下面列举了一些精要主义者跟非精要主义者的特点。对照二者行为的不同便可以轻易的辨别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
非精要主义者 精要主义者
盲目地追求更多 停下来区分、辨别重要事情
对最紧迫的事情做出反应 非精要之事一律说不
不假思索第满口答应 为方便执行清楚障碍
在最后一刻仓促执行
一直以来,自己身上存在着这样的特点。对于朋友或者身边的人的请求总能够轻易的应承下来,原因很简单,总觉得say No是一件很难开口的事情,特别是对身边的朋友。于是久而久之,能帮就帮吧便成了自己的一种行为模式。但说实话,这样的经历内心并不好受。一来无形中自己的时间及脑容量便会被占用。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你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搞定的事情,往往并不能够得到朋友的感激或者珍惜。有种吃力不讨好的感觉。直到看到了书里面探讨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的时候,才发现这一习惯的不好的地方以及给自己的生活所带来的负面的影响。
“我们很多人答应一些事情,是因为要急于取悦别人或者让自己不同凡响。然而,说不才是实现个人贡献峰值的关键所在。彼得.德鲁克曾说:”说“不可以让人变得搞笑,因为说不的人会说‘这不是我的事’。“
学会说不,这是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最近读到的好书当中,除了《精要主义》之外,还有李笑来的互联网众创书籍《七年就是一辈子》,这本书可以简要的概括为两句话:
1.我们必须不断的打磨升级我们的操作系统。
2.我们的操作系统由概念和方法论组成。
于是,不断地去寻找那些能够帮助我们的操作系统得到升级的概念和方法论便成了一条通往成长之路的捷径。
常规这一概念以及如何为自己的生活建立常规便是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最重要的概念和方法论。最早知道这一概念是通过哈佛大学的《幸福课》,里面只是做了简要的介绍,并没有深入的进行分析。
刚开始跑步的时候,总会给自己制定很多计划,比如今天要跑几公里,这个月要跑多少公里等等,确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办法达成。有时候是因为确实有事情,但更多的时候是自己的自控力不够。直到系统的看完了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幸福》之后,才明白了一个概念或者说是大部分人都忽略的常识:一个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在一个地方用得多了,另一个地方就会相应的减少,所以更好的办法是懂得给自己的生活建立常规,比如刷牙,洗脸,即便某一天你在十分疲倦,迷迷糊糊起床,却也不会忘了要刷牙,洗脸。因为这是已经变成生活中固定的习惯,不需要提醒。
于是,自从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便开始学着为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制定一些常规,比如:每天晚上10点到10点半这个时间段,是留给跑步的时间。每天到了这个点,生物钟的闹铃便会自动敲响,跑步这件小事也不再是一个负担,相反,这是一天当中的一个快乐的与自己对话的时间段,没带耳机的时候,一边跑,一边欣赏着周边的风景,脑海里会不断的闪现出许多有趣的想法。带耳机的时候,可以尽情的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提前挑选好一些喜马拉雅上的录音,半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又有了一段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同时又是一个很好的吸收知识,自我更新的机会。坚持的时间久了,便越来越容易喜欢上跑步这件事情,道理很简单,因为从这半小时的跑步时光中,获取到的好处太多了。
常规,是移除障碍最有利的工具之一。没有常规人们就被非重要的事务牵扯得没有余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种处理重要事务的常规,执行就如果拥有了自动驾驶仪。学会为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建立常规的一大好处是:我们的大脑得到在某一瞬间得到了解放,不必浪费宝贵的脑容量去思考诸如:外面在下雨,到底今天要不要跑步这样的问题,尽管最开始的时候,需要我们稍费些力气,但只要常规被建立起来,接下来就只需遵行即可。
不信,你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