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构:
一、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二、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三、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四、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自序
学习、努力的三个目标:一、解释问题,二、解决问题,三、预测问题。
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者认知是否发生改变。
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
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想想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
2、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这个知识可以做哪些事?尝试去做一些。
3、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有可能挖出一个用于解释一类现象的底层知识。
知识管理是什么?(What?)
知识管理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对知识管理认识的三个维度(或者说三个层次,深层次包含浅层次)(How)
数据管理:数据层面的技巧。如:如何存储资料,如何对学到的知识点归类,如何整理文件,在哪找到需要的信息等。
信息管理:关注点是怎样更好的理解、应用获得的知识。如:如何做读书笔记,刻意练习,复盘等
底层规律:关注自己认知的深度。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把所学知识用底层知识关联起来,而且根据底层知识来推导出更多的知识。
对学习的理解
过去:学习主要是输入和消化的过程:通过阅读等来让自己增加更多的输入,
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是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在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
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生长。
思考记录(尝试结合自己的思路思考,带着一些问题进入后面的阅读):
这里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否准确?是否有其它定义?
知识管理的三个维度,第三个维度是否是更深的维度?是否值得探索?学习底层规律的方法是什么?
引言
知识:只有改变你行动或认知的信息才是知识。
临界知识: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呢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思考记录:
这里对于知识的定义并不能算得上是广义的。是否要改变这个定义?
临界知识用于指导行动应该是直达本质的,但是否是高效的?临界知识转成临场知识可能需要耗费不少脑力,有些延迟反馈。
积累大量知识后可以高效解决很多问题。这就引出了“刻意练习”。
一、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1、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的时代,我们拼什么?
构建认知优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左右)。
第二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2000年开始到现在)
第三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现在可能已经开始)
知识管理的核心: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2、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深度认知: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
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临界知识: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3、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以自己知道了。稍微变化问题的场景或简单改变问题,就不再知道如何解决,这是因为没有深入了解问题。
提升技术效率:
提升、具体场景的具体问题的解决的能力,学习具体场景的具体问题的解决的方法。
提升认知效率:
提升对对问题本质了解的能力,学习对问题本质了解的方法。
要提升认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
思考记录:提升认知效率看起来相识提升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就是提升认知深度,而提升认知深度,需要学习那些方法论、底层规律来指导我们思考。而怎样找到那些知识就是个重要的问题。在我们学习一个新技术时,是否可以找到这项技术相关知识中最重要的底层知识并且先学习?或许就是基础概念、定理,但这也不是深度认知,无法高效学习!?是不是上面说的提升技术效率很多场景都是难以避免??。最终问题就是如何找到真正的临界知识并发挥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