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过你的山》——读后感
这是一位美国社会历史学女博士的回忆录,从她小时候的成长开始一直到她30岁左右。是她重塑自我,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成长史。总体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震憾,有几下几点原因:
1.如果你知道你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来帮你的忙!
按照书中描述,作者应当是个90后,她是家中七个孩子中排行最小的。15岁以前,孩子们没有进入过政府办的学校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但有三个博士。
2.世界头号发达国家的美国,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存在?
他们因为信仰摩门教,对穿着要求非常保守和粗放——如,不可以裸露脚脖子、不可以穿紧身的衣服包括舞蹈服等,生活非常有规律也很节制——如,不喝可乐、不在周日购物等。
同样因为父亲的坚定信仰,他们生病、生孩子从不去医院,车辆没有牌照也不上保险,赚了钱都用来存储食物和汽油、枪支,以防世界末日的来临。
3.精油和顺势疗法,目前在国内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植物疗法,没想到它还有这样的前身——
母亲通过跟随助产士学习,成了一名权威的助产士。还用植物学的知识研究和配制了精油并在有生之年发展壮大,使其成为了县级支柱产业。
4.冲突与接纳并存,狭隘与开放并存,控制与支持并存,伤害与爱并存!
2次车祸,2次烧伤事件,3次从机械上摔落事件。前一秒温情,后一秒就是手抓头发根的暴力。前一秒落魄,后一秒是申请到奖学金的欣喜……
内容介绍:
作者把这本书献给泰勒。泰勒是他的哥哥,家里第一位努力自学并进入大学进修的人,在作者选择在家还是去上学这个问题上,给了关键性建议和具体的帮助。他值得她去感谢。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止一次提到过自己在家中遭遇的伤害——被父亲随手丢过来的废钢料砸伤,从父亲操作的挖掘机上摔下,不至一次的全家人从奶奶家休假返回时的车祸,与她最亲近的一位哥哥却不止一次抓着她头发打她,把她的头塞进马桶,用带血的刀片威肋她!……当然也不止她本人受到伤害,还有断掉中指的伙计、哥哥断食指的女朋友、被火烧伤一条腿的哥哥、从机械托盘上摔下来而头部受伤的哥哥等等,甚至父亲自己也被操作失误引起爆炸的大火烧伤。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是惊险环生,她的原生家庭可以说相当不友好。因为信仰不同,甚至反对自己的孩子去大学接受现代教育!
于是有很多读者义愤填膺,为作者打抱不平,认为她这样的原生家庭真是糟透了!她怎么会有这样的父母和哥哥姐姐?
从自己惯有的思维中突围,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她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观念、塑造新的行为和思维习惯。从她踏入大学的那天起,一路从本科到剑桥念硕士、博士,她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也许,从她打算接受系统教育的那天起,与父母的渐行渐远已是必然!
知识的扩充,让作者的心智和眼界提升,对世界的现状和历史有了更加客观的认知。旧有的思想观念顽固地存在于意识中,时不时就会冒出来,这让她觉得分裂;因为没有读系统的小学-初中-高中,她的知识储备非常贫瘠,很多常识性问题,都会困扰到她,这让她觉得自卑;刷新了观念和认识,与父母和原有的亲戚朋友们产生距离感,让她痛苦和无助。她一次次地问自己:我的父母爱我吗?她一次次地写下对父母、尤其是对父亲怨恨的话语,让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同时,她的良心又谴责着她,怎么可以对自己的生身父母有怨言?毕竟小时候父亲明朗的笑容、母亲的温柔、哥哥们的守护、亲人的关爱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啊!故乡的大山是她心中永远的“公主”,故乡的云是她心中柔软的梦。怎么可能了无牵挂!于是,在成长中,她充满撕裂感。
作者的父母用自己的尺子来衡量孩子的行为,用言语和经济管制来捍卫自己的信仰。他们一次次试图将她拉回、不远万里地去学校做她的思想工作,一直给予她信任与帮助的教授却住在她的脑子里;哥哥姐姐们一次次试图劝说她转身、不断地威胁她、给她施加心理压力时,一直给予她信任与帮助的同学和朋友们却总是无声地陪伴在她的心海。新的认知一旦扎根,旧有的观念就如同荆棘。人类精神上被尊重和理解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产生共鸣,还怎能接受狭隘和偏见?于是,与原生家庭的决裂让人心中充满压抑的负罪感。撕裂,痛苦的撕裂!彼此都有感受。或许这很难感同身受。
作者和原生家庭决裂二十多年来,再也没有见过面。但这种分离给她带来了平静。书中原文:
“平静来之不易。我花了两年时间……负罪感源于一个人对自身不幸的恐惧,与他人无关。当我彻底接受了自已的决定,不再将他的罪过与我的罪过权衡比较时,我终于摆脱了负罪感。我完全不再为父亲考虑。我学会为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他。因为我需要如此,而不是他罪有应得。这是我爱他的唯一方式。
……
我和父亲之间的隔阂不仅来自时间和距离,它源于自我的改变。我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他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
通过一次次在日记中对撕裂感的描述,作者终究知道,父母是爱她的、是爱她的哥哥姐姐的。好多次险境之中,父亲在恐惧和爱中,选择了爱。他突破自己那坚不可摧的信仰,叫救护车、向医院求救、坐飞机去剑桥大学。只不过,因为接受教育,上大学的三个孩子都活成了全新的自己。然后,与旧有的狭隘格格不入。
每一种经历都是有因果的。我们无法用是否孝顺去衡量作者,更无法去指责她选择与家分离。这种因为受教育而产生的精神独立,可能就是当初父亲反对孩子们去接受教育的原因吧。
一些思考:
教育,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家庭教育、公共教育、各学科系统教育……有达成共识的,也有还在各自探索的。美国社会大学教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值得我们学习。也或者说,国内目前的硬件是可以的,但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似乎少了很多。如果没有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就进入国内一流大学学习的例子几乎没有吧?这是为什么?难道是对未知的恐惧吗?
之前,我对教育的思路是单线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我认为这是唯一的出路。可是我应当明白,人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我要如何?才会想尽办法去做。昏昏噩噩,不知所以然的努力,是多么茫然的一件事。
我希望孩子们成为学霸,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生怕错过一个优秀的培训班和特别的课程,孩子就会跟他的同伴们掉队。我的目标高高在上,因为我的周围都是优秀的孩子和全力以赴的父母。如果我们不跟上,会不会被这个时代抛弃?我们有社交的需求,因为我们是社会人。我们要跟别人一样,同时要与众不同。我们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可忘记了,我们有责任让他有勇气去做自己!
我也是这样长大的,所以,我一直以来最想弄清楚的,就是我究竟想要什么?我是怎样的人?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有很多的人,看起来积极向上,却说他要抑郁了;看起来忙忙碌碌,却说他很空虚……我们功利的认为,功成名就才是人生的至高追求,然而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呢?大多数人还是普通人。可就连这样一个明摆的事实,多少人从内心来讲却难以接受呢?我可以接受我是一个普通人,可我可以竭尽全力去培养我的孩子成为社会精英!苦什么,不能苦孩子!荒什么,都不能荒教育!孩子想要什么?他那么小,懂什么?等他明白过来,一切都晚了!真的如此吗?
我无法安心的享受每个当下,因为我在担心未来!我无法选择我的目标,因为我在恐惧未来!如此,未来已来,我依然无法安心地享受当下,也没有努力的目标!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按着自己和孩子的节奏来,过好每一个当下呢?让他掌握文字,可以通过阅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带他用眼睛看世间百态,丰盈他的心灵。保留他的好奇心和对生活的热情,他的梦想也会激活的吧?《银河补习班》中,爸爸对儿子说:“你要有目标,就像射箭要有靶子!找到那个目标,并为之努力!”说的没错,我要摘星星和你应当去摘星星,哪个有动力?以个人自主动力为前提,生命应当有多种可能性被允许。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父母究竟如何做,才是无条件的爱孩子?我们对孩子说:“你要乖乖听话,不然我就不爱你了”、“你要让自己干净整洁,不然我就不爱你了”、“你要好好学习,不然我就不爱你了!”……这都被界定为有条件的爱,而你对孩子说“无论怎样,我都爱你”,这就叫无条件的爱。可我试着说了说,自己的心里却不停地犯嘀咕——当孩子把自己弄成个大花脸,你感到非常生气时,你说:去吧,把脸洗净。孩子哭闹、不乐意,你说去吧,去洗净,无论怎样我都爱你!孩子问:既然无论怎样都爱我,为什么非要让我现在去洗净脸?
以前,我们不善表达,不会时常把爱字挂在嘴上。其实,无论说与不说,孩子是否知道有人爱着他?当然是知道的。因为爱不是只用来说,更是用来感受的。你带着爱做了自己能做的,孩子也是可以感受到爱他的那部分的。所以,无条件的爱是存放在每个父母的心中的,因为你除了爱孩子,别无选择!在生命面前,我们的爱的确没有任何的条件!
原生家庭的概念,近年来流行起来。而一提到原生家庭,似乎它理所当然的约等于童年创伤。我想,这个概念怕是被玩坏了吧?因为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和小孩。在成长的冲突与撕裂中,创伤在所难免。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的身体和思想日益成熟,我们有可能会渐行渐远,慢慢成为两个世界,思想建立的鸿沟很难逾越。也可以说,渐行渐远是一种必然。新与旧的融合,对大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带着尊重,有效沟通,才能让爱流动起来。
爱的关系里,没有模板、没有绝对、没有对错。如果能亲密,当然很好;如果不能,请保持距离,各自做好自己。切勿以爱的名义,彼此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