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写作,是表面看似平淡,背后惊心动魄。
圣经是本好书,值得一读。圣经本身就是伟大的文学。你可以从中读到宗教信仰自我救赎,也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写作。作为神学(伦理学)的文本,它不单单是叙事,更是对抽象的命题的阐释。作为史学文本,圣经的旧约更是犹太民族的历史。
史学写作和文学写作的区别在于:前者记录和讲述发生了什么事;后者表面讲一个人,其实背后一类人,具有普遍性和普遍真理。从圣经的史学叙述来看,所辑录其中的事件也是进行了选择的。
作为文学典籍的圣经,所有的文学体裁都有体现。比如叙事文学、寓言、诗歌、象征主义、族谱等等。
比如创世纪初,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足够的细节,还原场景,提供想象力的空间,让真理具体化,共同经历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拍成话剧,挑拨人与神的关系,试探。重新体验被诱惑被犯罪的过程。有留白。
蛇问女人是不是“所有果子”都可以吃时,是一种夸大;“吃了果子不一定死”——是挑拨人与神的和睦关系,也是一种试探;典型的是一种文学叙事:在十字渡口,人类如何选择,具象化的东西。文字短小精悍,戛然而止,就如同国画中的“留白”手法,也是一种文学写作手法。
我们读圣经故事,里面的苦难、救赎等等,普遍性的东西,他们所经历的我们也将会经历。他们面对困难和矛盾是如何解救自己不应该给我们一些启示么?
人生处处是危机。参孙力大无穷本是优势,却后来受到惩罚。就是不虔诚、狂妄自大。在人生的某些关头,取得成就时,就容易狂妄自大,最后必然会像参孙一样受到惩罚,告诫我们要学会节制。
对于人物身上的阴暗面的展示多于正面、大量文字描写的优点。比如信仰之父亚伯拉罕,也有撒谎的时候,凭借小聪明,在危急关头权衡生死。——借此说明人的聪明是小聪明,信心才是大智慧。
再比如约瑟的故事。约瑟是亚伯倒数第二个孩子,很受偏爱。这其中,得到偏爱的原因是什么?爱打小报告。偏爱难道不会引起家庭矛盾吗?
打小报告这种行为是好是坏?——但实际生活中的确少不了这种人的存在。
“报告”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内容如何,涉及谁,是否有危难,该不该被打小报告的问题。
人们都是在苦难中成长。约瑟小时候的做梦,显示出狂妄自大,容易得罪人,虽然后来梦境都成为真实。
约瑟的每一次换衣服,都是寓意象征命运的逆转——用具体化的方式,来表现普遍的意义。
文学叙述手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平淡后有精巧的构思。
一条明线,命运逆转;一条暗线,神在看护。约瑟在兄弟给他道歉后说的那句,一些都是神的旨意,意在说明背后有神明指引,有神的看护和守护。
人类的残酷与另一个世界神的控制。人们在苦难的经历中,打开另一双眼睛,看到背后的世界。——“知道”之时就是醒悟之时。
再比如浪子回头的故事。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小儿子要求父亲把归他的那一分家产给他,然后起身往远方去,在那里将分给他的财产挥霍一空,只能屈辱地去为人放猪为生。这时他决定回家,请求父亲的原谅。但是当他回家时,他的父亲在远处看见,就动了慈心,几乎不给他机会来表示悔改,就跑去抱着他的颈项,热切的亲吻他,并宰了肥牛犊庆祝小儿子的回来,又把上好的袍子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手上,把鞋穿在他脚上。大儿子听见,对无耻的小儿子受到这样的优待,而自己一直忠诚却未受过奖赏,感到生气嫉妒。
他父亲就出来劝他:“孩子,你始终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开篇第一句:一个人,有两个儿子。——被誉为最精彩的开头之一。表面特别平淡,毫无刻意之嫌。
故事中小儿子的“出走、寻找、回归,死亡与重生、去远方寻找一个渴望”这些都是我们某一个阶段的影子。
两个儿子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回归有一种惊心动魄。怎么惊心动魄了?
当小儿子回来父亲迎接并且宰肥牛犊庆祝时,大儿子的嫉妒正是暴露了内心“恶”的一面,难道对于兄弟亲情的念及不该对弟弟的回来感到高兴吗?怎么会是嫉妒呢?
那嫉妒心发起的时候,大儿子就走上了另一条路,父亲出来劝他,意在谁有困惑我就来帮助谁,最终是个“殊途同归”的结局。读完整个故事,再看第一句话,“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便觉高明之处——文字表面平淡无奇,背后惊心动魄。
两个儿子的路,如果是你,你如何选?
哪一种情形更是让你不可自拔?大儿子的表面正义、孝顺,内心暗藏着自己都没有发现的嫉妒,这种情形更符合你,更让你不可自拔;还是小儿子那种去远方寻找,最后回归的状态更符合你?
你在哪个年纪哪个阶段是小儿子,又在哪个年纪哪个阶段是大儿子?
小儿子所代表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大儿子却被抱怨、嫉妒代替了正义和情感。没有获得期待的东西时,内心的黑暗,它自己就跑出来,你完全没防备。
父亲的角色,父亲所做的一切,都与读者的预料背道而驰。
分家产是父亲死后才有的事情,生前就提及分家产的事,是会被认为诅咒父亲死的意思,但父亲没有责怪,仍然是分了他那一份给他。这个行为与读者心理背道而驰。
当小儿子在外落魄,回归时,父亲远远看到就懂了慈心,读者心理大约是等着听到小儿子忏悔求得父亲原谅之后才肯原谅吧,更有甚者苛责一顿或者不原谅的也是有的,又是与读者心理背道而驰的。是颠覆价值观的。
父亲的行为中有情感的自然驱使,也是寓意神明宽恕一切。
大儿子起了嫉妒之心也是因为认为父亲有偏爱之心,偏爱引发矛盾。
节制的叙述,留下空白可以去想象。
文学叙述的写作手法一般是:开头,发展的,高潮,结尾。
伟大的文学作品是有标杆的,文学本身就有其金线和标杆。读好的作品,就可以鉴别。对比之下,高下立见。
在圣经中,人性中的残酷,无绝对好人与坏人之分。人生处处是危机,人人都是在困难中成长。他们所经历的,将会是你未来要经历的。一个生命去触碰另一个生命,一个灵魂去影响另一个灵魂。
读他们的故事,看自己的故事,思考为什么人家能长进,而自己不能?不然白受了那些苦难。
人会在某个阶段——出走;
一定要离开家,不然不懂。
以为家是理所当然,以为家不精彩,回来之后才能发现家的的精彩之处。
人生是个过程,成长是个过程,写作也是个过程。
有些东西看似不重要,但的确是个标杆,它就立在那里,奠定“重要”东西的基础。
就如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如同好作品之前数十万字质量参差不起的习作。
愿爱好写作的人们也能写出“一个人,有两个儿子”那样的精彩,超越那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