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很难从正面回答的问题,但每个有正常思维的人,又总是不时地会思考这一问题。
吴牟人给哲学下过一个定义,认为哲学是人对自我生存行为的反思。从这个角度讲,思考“什么是生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是人的哲学本能,不在于答案,而在于其过程的哲学需要。
人有多种需要,哲学需要肯定是其中之一,尤其是自以为能站在人类高度上思考问题的人。
先不说哲学,还是回到题目本身。我认为,要回答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最简单的回答可以是三句话十个字,即“生下来,活下去;完成传承。前六字回答第一个问题,后四字回答第二个问题。
人既是个体,但更是类的人,母亲会说,她活着的全部意义是儿子,这难道是放弃她自己的生活意义吗?不,是她把自己与儿子结合了起来,通过血缘关系成为联合体。过去还有极端的例子,即亲生儿子列不进族谱,相反非血缘关系的人反而成为宗子,其原因就是亲生儿子不肖,非亲生倒传了老子的衣钵。
“肖”这字很有研究的价值,在中国古代,肖的本义是指从父亲这个“本体”延伸出来的“肢体”,是肉,但更深层的意义是精神上对父亲有传承,这种非血缘的传承,已经上升到类的人。总之,人及人类的传承,是人和人类生活的最终意义。
许多人说,现实生活中,吃饭、工作、睡觉,多是重复,没有意义。哲学上有句名言,就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看似重复其实不是重复。西西弗斯把石头滚上山,换来的 是让石头重新滚落?肯定不是,看似痛苦,其实也是生活的本真。
互联网创业讲试错,说明“错”也是有价值的。人怎么活?有标准动作吗?没有,只有一些基本的准则(人本主义)和最终的目的(传承),其间所有的行为都是被“允许”的。 有些人说,人活着应该以生活为本,把生活与工作区分开来,这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生活应该包括人活着的一切活动,包括精神活动。比喻我们讲生活的环境中需要有发呆的地方,这“发呆”可以说是精神上的需求。
有九十高龄的科学家在学中世纪文学,问他动因,回答“上天堂后可以与上帝聊天”,这也是精神上的需要。正因如此,有人甚至说,人归根到底是活精神,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活法,而这种活法,其意义也是为了传承,即通过在价值观上的追求趋同,使精神上的“基因”传承下去。
说到人类的基因,可能带有玄学的味道,很多基因并非生理上,文化上、精神上都有其人类特有的基因。举一些不太恰当的例子,茶树是天然的吗?水蜜桃是天然的吗?都不是,甚至长江、黄河也不是。这些都是人工产物,而人自身更是“人工”产物,人从动物进化而来,仍然不断在进化,并且后半段的进化主要是文化、精神上的进化。比如用音乐进去胎教,然后有早教、幼教,再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正规教育,所有的教育归根到底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有意思的是人的许多潜能又不完全是受之于老师,而是冥冥中有“先人”在指点,这就是基因,它能让人永远保持人的创造力,使人不成为非人。
人的生活,任何人的生活,最终都是人类的“基因”决定着,而通过新的生活使“基因”不断优化,成为新的“基因”。我们暂不说有反人类的人存在着,只是可以肯定的说,人类越进步,被允许的行为更广、更宽泛。当然这里面可能有自发、自觉之分,母亲把生活的意义寄托在儿子身上,是本能,是自发的行为,而父亲驱赶不肖儿子则是自觉的行为,人类的发展,自觉的行为可能会更多,其意义也许会更大。
生活的“重复”首先让你活着,自觉的活,有趣味的活,使生活更有意义。我们反对自私的活,但不反对个人独特的活,个体永远与类的人分不开,个体活得越好,对人类意义的贡献也越大,这是文化基因最神奇的地方。所以,最后一句话,健康、快乐、幸福,是人类共同的生活追求,至于个体,只要向着人类之好,都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