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翻译】
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解读】
孔子斥责“乡愿”,明确地点出这种人欺世盗名,似有德而实害德,极具欺骗性。这也说明孔子的中庸之道并不像后人理解的那样是“骑墙”或“和稀泥”。
孔孟之道距今已两千多年,这期间后人继承的思想与原来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大家提到孔子似乎就立刻将其等同于中庸,中庸就等同于圆滑世故,没有棱角。这真是将孔子的思想庸俗化,也是大大曲解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本人对这种作风的人也是恨之入骨,在《论语》中他将这些人称之为“德之贼也”!足见孔老夫子对这种人的厌恶之情。孟子将这种人称之为“乡原”。
我们中国人经常骂人“乡原”,什么是“乡原”?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乡就是乡党,在古代是普通社会的通称。这个“原”字,也与“愿”字通用。原人就是老好人,看起来样样好,像中药里的甘草,每个方子都用得着它,可是对于一件事情,无论问他有什么意见,他都说有道理;碰到另一方的反对意见,他也说不错。反正不着边际,模棱两可,两面讨好。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汤圆作风”或“太极拳作风”,他本身没有毛病,没有缺点,也很规矩,可是真正要他在是非善恶之间下一个定论时,他却没有定论,表面上又很有道德的样子。这一类人儒家最反对,名之为“乡原”,就是乡党中的原人。
这种人孔子是非常反对的,因为这种人用假仁假义的面具来迷惑大众,要众人都以为他很有道德。这种人从来都不会得罪人,极其狡猾,他们奉行的哲学就是要自己八面玲珑,其实真正要做到八面玲珑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是生活于一个群体,那么你总会和别人有利益冲突,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好人并不见得能如他本人所愿——讨好所有人,这种愿望是不切实际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许刚交往没有人会认为老好人有什么不好,反而会觉得老好人很不错,说话从来也不顶撞他人,照顾别人的面子。
最终因为人们的醒悟,老好人反而会因为他的精明使自己被孤立起来,没有一个真心待他的人。这是做人的失败,也是永远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