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芋湾
批注一
围绕一个中心去写,意味着我就要舍弃很多我在阅读过程中读到的感悟。
因此我在头脑里问:阅读后那些零散的感受难道不像山上自然长出的鲜花么?为什么仿佛要从这一大片感受中采一束插在花瓶中,给人看?哦,我的一大片,给人的感觉太凌乱。一大片搬不过去,无法全部搬出去。因此只能采一束作为代表插在瓶子里。嗯,阅读时及时的记录很珍贵,尽管我没有全部把它们分享出来,但不可否认他们从我的感受里、想象里、思考里、回忆里“生长”了出来。
批注二
写在书的第一页:无论是哪种年龄段的书,只要有颗学习的心,都能学到点什么,哪怕这只是一本童书。
批注三
做批注的意义是及时记录当时的感悟,划记那些引起你注意的句子,在二次翻阅时能快速地浏览到关键信息,也在要分享时或写读后感时提供有用的素材。因此,我觉得边阅读边做批注是很有用和很享受的。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写并没有打断,回忆、共鸣、联想等都是对阅读有感悟的那个点的一种延时感受。
批注三
果爸爸愿意放弃做生意来到云顶创办早已颓败不堪的云顶小学,为成千上百的留守儿童送去爱心和最好的教育。他还用自己的钱出力拉了一条十几公里的长途电话线,让山里的老人能和远方打工的儿女们联系。别人对这件事“想都不敢想”“不敢相信”,但果爸爸就是“干成了”这件“轰动乡邻”的大事。
我们被长辈深深影响。果爸爸能不计名利回到云顶光复小学,不计回报做一些为民服务的好事,这跟他爷爷有关。书中介绍:杨果的太爷爷和爷爷都曾是小学校长,世代爱读书。世事变幻,家道中落。杨果十四岁不得不离家时,病榻上的父亲叮嘱他:“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除了财富,就是知识。财富看得见,知识看不见,相比财富,知识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掌握的,它可以让你心胸开阔。”父辈都心系教育,且重视教育,耳濡目染中,杨果也走上了教育之路。
这让我想起,年前看到刘强东的新闻。刘强东作为一个大企业家大慈善家,除了本身学习用功,他能为民做些好事,也是收他父辈爷爷辈的影响。刘强东的爷爷以前是个医生,他帮助过乡里很多人。有一次刘强东的老师经过他们家门口时,刘爷爷发现了他脚受伤,主动上前医治。不是说这个人是老师就尊重,是刘爷爷打心里能有这份帮助他人的善心。
这也让我想起,我被舅舅影响。记得有一次,我搭舅舅车去县城上学。舅舅做了点小生意,他和司机讨论起做人。他说别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也就是因为他能吃苦,不偷工减料、不耍滑头。坐在旁边的我默默听着,内心就在想:我要做什么样的人,我肯定也要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做事踏实、勤奋的人。
我们如果是“好孩子”,如果期盼自己越变越好,那么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遇到什么、听到什么时,会对有用的、好的事情、促进成长的话语进行自主选择性地学习。
批注四
果爸爸为了让小石头有安全感,他带小石头去正视恐惧,陪他、关爱他、亲近他、让他信任、友好他、分享给他成长的故事。
果爸爸为了让李千万不再偷东西,扬起的长鞭没有当着全校人的面打下去,而是掰成两段,并跟他约定挂在床头随时提醒自己改正。“鞭子没有打在身上,而是打在心上。”
老师的爱就像涓涓流淌的小河,需要持续,需要时间,需要柔软,需要耐心等待。
批注五
写在最后一页:世界上有许多人一生下来就注定不同,有些人是有名的鲜花或大树,有些人落在深山老林是不为人知的野花小草,只要他们拥有爱好好活着,他们都能绽放生命的光彩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