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当厨师,我还要买煮菜玩具。”上幼儿园的儿子指着自己跟前一堆煮菜玩具说。
长大了当厨师——是儿子这段时间树立起来的“远大理想”。也是这段时间,他三天两头地央着我和他爸爸给他买煮菜玩具,家里锅、碗、瓢、盆、鱼、肉、瓜、果、蔬菜类玩具一堆堆的……那是应有尽有,可他还想要,可见他的“志向”之坚定。
没等我回答,旁边正和我坐着聊天的一位朋友连连摆手说:“当厨师,不好不好。你小子就这点出息啊。要好好学习,长大上大学、读研究生,最好读个博士啥啊,混个什么‘家’当当才好呢。”
“我不要,不要上大学,我就要当厨师,就要当厨师。”这下,小家伙可不高兴了,撅着小嘴大声喊道。
是啊,我曾经也和我的这位朋友有同样的想法,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应该从事一些高大善或至少是有头有脸、让我引以为豪的工作。在我的脑子里,曾经也和我的这位朋友一样,觉得当厨师并不是多少体面活儿。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的观念。或许,是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又或许是,慢慢长大后,从社会上看到的、听到的或是自己体验到的对职业划分等级化的界线。在儿子第一次和我说“他长大了想当厨师”的话时,我曾经也有想马上否定他的这个“理想”。
记得有一次,我从幼儿园接儿子回家。在小区楼下,正好碰到送快递的业务员。儿子立马对他那辆送快递的厢式小三轮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围在小三轮车旁兜兜转转了好一会儿,最后憋出来一句话:“妈妈,给我买辆这样的车车,我也要送快递。”
记得有一次,我从幼儿园接儿子回家。在小区楼下,正好碰到送快递的业务员。儿子立马对他那辆送快递的厢式小三轮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围在小三轮车旁兜兜转转了好一会儿,最后憋出来一句话:“妈妈,给我买辆这样的车车,我也要送快递。”
“别呀,小朋友,你得好好念书,长大了才能有一个好工作。千万别像叔叔一样,当个快递员。唉,这可不是什么好活。”那个快递员晃着他那瘦弱的显得有点无奈的脑袋说。
“不,我不念书,我就要送快递。”儿子的回答依旧那么坚定。
我不置可否地看着儿子笑笑。
或许,儿子只是觉得那辆小三轮车好玩、有意思而已,至于快递员这份职业具体干些什么、一个月有多少薪水、跑多少路、风里来雨里去的等等这些,他根本不知道,也没有去想过。这和他后来又放弃了快递员,反复和我说长大了要当厨师是一样的——或许,他只是觉得当厨师可以天天吃好吃的吧。或许,这也就是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的不同吧。
成人们老是喜欢用自己的眼光、标准、经历及判断去和孩子对话交流。当孩子还那么小的时候,就急不可耐地想把那样一个小小孩瞬间变成一个成人。这似乎有一些“揠苗助长”的味道。
从小到大,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每个人成长的自然规律。所有的道路和精神领悟,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更能感同身受,孩子也一样。即便有的时候,父母想对孩子做善意的提醒,也不要操之过急,适当的挫败,也是人生百味中的一味啊,尝尝也无妨。
其实不管厨师也好、快递员也好,只是一份职业。职业于社会而言,不管哪一种,都是不可或缺,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学会用平等的视角去看待这个社会尤其重要。只有用平等的视角,他们才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一份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客观和真诚。职业于个人而言,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不适合。只要一个人对做一件事有极大的热情和动力,并专注其中,乐此不疲,这就是一份美差。职业与鞋子一样,只有真正合自己的脚,走起路来才能足下生风,轻松自在。
在孩子的世界里,原本一切平等。而所谓的不平等,来自于成人对他们从小到大、持续地思想灌输,由此,抹灭了他们对他们想做的事、对他们理想追求的执著和坚定,同样由此,产生了他们对自己判断和选择的质疑和自卑情节。
所以,孩子,妈妈想对你说,只要你有一颗善良、乐观的心,你做什么,妈妈都支持你。做厨师,也很好啊,就算你用一辈子的时间只去研制一道菜品,只要你能用心精进、不断加以完善,也能把这道菜做到极致。你同样也能从中找到莫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小时候,我所受的教育就是,做什么与你选择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做的事或你的选择能否让别人尊重你。长大后,我用我的人生经历发现,其实做什么与你选择做什么,最最重要的不是你能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是你能不能从中得到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