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离奇的事:同学顺丰寄来四份证书原件,我俩共有的证书。她再三嘱咐:“不能弄丢。”
这四份证书单独放在一个透明文件夹里。从12月18日开始,天天在我眼皮子底下。
昨天,1月23日上午,我打开文件夹,发现少了中间的一张。翻遍了办公室和住处,不见踪影。
难道是她的“担心”变成了“诅咒”?
要过年了,我原打算今天跟她聚餐时把证书还给她。既然暂时找不到,就不见了。
按理说,这张证书没有“消失的理由”。
2.我为什么拒绝使用充电宝?
小明用国航积分给我换了一个充电宝。
这是他送我的第四个充电宝。
他说:“给你的充电宝都没用好久,都是新的就被你弄没了。”
他送我第一个充电宝的时候,念叨过一句:“不要弄丢了。”
送第二个的时候,又念叨:“不要又弄丢了哈。”
送第三个的时候,他刚要说话,我就表示了拒绝:“我不要。”
因为我受不了他话语里传递出来的“担心”,这种担心会转变为“诅咒”,让人不能轻松使用物品。
之前的三个“高级充电宝”遭遇如下:
第一个,黑色长方体,放在办公室,不见了,心里觉得“总有一天会冒出来”。
第二个,墨绿色长方体,厚度是黑色的两倍。23年春节前在大同浑源县不见了,也许放在了恒山大庙,也许落在了小媳妇凉粉店。当时竟然没有任何动力要去寻找。手里有凉粉店的电话,却懒得打,仿佛是要“遂了某些人的愿”。
第三个,浅咖色透明的,从客厅茶几摔到地上碎了。
一个放失手了,一个穿越时空了,一个摔坏了。所以,他批评也没毛病。但我被埋怨后,就落下了心理阴影:从此出门再也不带充电宝了。
今天他没说担心的话,我也就放心接过来了。
说来有趣,我家里有大大小小十多个充电宝,都没丢,为什么偏偏丢了那两个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担心”“提醒”就是“诅咒”,墨菲定律: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所以,当老师,我告诉自己不担心学生,正向表达愿望。当母亲,不担心,只祝福。
儿子初二时参加学校户外活动,早上出门前,我说了一句:“你7岁在阳光基地攀岩很麻利,现在长胖了,要小心,不要摔着。”结果下午就接到班主任电话:“小胖手指肚磨翻皮了,需要到医院打破伤风针。”从这件事开始,我把所有的担心都憋了回去,再也不说“诅咒”式的话。
我有三个朋友,出门要带几个充电宝,还追着问你要不要充电。这样的朋友,就是我的“充电宝”。
我也希望自己是别人的“充电宝”:不诅咒,只帮助。
2025年1月25日,22:53,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