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很多人推荐《认知天性》的时候,没有读。蜜汁自信觉得这类书已经看得不少了还能有什么新花样……看完发现piapia打脸了……自己最常用的学习方法:摘抄、笔记、集中练习,然鹅……书里说这些都没啥用啊~~~~~进不了长期记忆,学完很快就会忘啊~~~~~更崩溃的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居然是我曾经深恶痛绝的“考试”!
不过通读此书,会注意到,此考试跟我们平时说的期中期末考试或者一次性的技能考试不一样。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间隔时间。也就是穿插的,频繁的小测验,而非一年才考一两次的以成绩排名为目的的考试。作者将这种考试/小测验称为“主动检索练习”,也是这本书介绍的核心方法之一。
这本书的主线贯穿三个基本技巧:主动检索、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这些是之前在其它学习方法类,包括认知类的书中没有看到过的。援引部分书中原文说明一下这三个技巧:
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方法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
听起来简单到爆是吧,但是,真的很少这样学习啊!其实很多教材都有课后练习,但是这么多年只有读《心理学与生活》其中部分章节的时候思考过答案,而且还是很敷衍的思考,只写了一句提示语在问题旁边,或者直接翻答案去了。给好问题都懒得回答,更不用提事后(或者事前)准备好问题帮助自己回忆学过的内容了,呵呵……
研究已经证明,只有当练习被分散安排在有间隔的培训里的时候,才更为有效。集中练习可以快速收效,这一点往往表现得很明显,但随后而至的快速遗忘却不被人们注意。有间隔的练习,穿插安排其他的学习内容,加上多样化的练习,会让你把学到的东西掌握得更牢固,记忆得更长久,而且更为实用。
考前惯常临时抱佛脚的再次表示扎心……虽然只是在职的学习,但是专业是自己选的,也是真正喜欢的,还是希望学的知识能够真正进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过该考的试也差不多都考完了……以后应该也不用“集中练习”了。
但是,还有考试压力的童鞋,还是要尽量避免集中练习,考前临时抱佛脚。当然,如果觉得专业没啥意思,忘了就忘了这种情况,就不予置评了,○( ^皿^)っ
另外,书里也解释了一下为什么间隔练习更有效: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呢?大概是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
第三个就是多样化:
人类在学习时可以运用多种天分,而且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运用全部才能和智谋学习时,效果要超过只用最熟悉的风格学习。
关于多样化这个问题,书里并没有给出特别明确的适用边界。不过可以从案例分析里提炼出来一些。
其实,书里说的多样化,不是天马行空的多样化,不是数学、语文、英语混着学就是多样化了。这个多样化是针对单一、重复的集中练习而言的。比如学英语,相对于集中训练怎么做阅读理解,多个题型一起做效果更好。多样性之间,还是要有必要的关联性的。
核心观点之外,书里的很多关于学习的观点也非常的有价值,但是,很多别的书里也提到过。比如说,细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跟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生成——在翻看答案前尝试自己寻找答案等。不过,难得用与认知相符的学习方式这个主题都穿起来了。即便读到过类似的观点,再读也是有价值的。(而且看完这本书,我也很怀疑自己以前读的都喂了狗了,看到能认识,主动未必想得起来……)
许多教师相信,只要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更好,而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另外,感慨一下,学习是个不断挑战和升级自己认知的过程,如何能够轻松呢。但是,即便不轻松,也不代表它是沉重的。获得新知的满足感绝对值得这份辛苦。最后附上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