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闭》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观点:他人即地狱。
地狱,是为罪人入土后准备的受刑之处。但在《禁闭》中,开头就交代了这个房间里并没有惩戒人的烤架、刑具,只是为他们分配了共处的“他人”。
他人即地狱,地狱不必用刑具来折磨罪人,因为他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地狱。
人们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目光,经常用他人的评价和想法来审视自己,定义自己,通过别人这面镜子知道自己是谁。正因如此,人们主动接受他人的监视,让他人的言论来控制自己的言行。这就是禁锢和折磨,是自己为自己设定的、无法逃脱的牢房。人们学会了伪装和表演。
社会对人们的期待像是一个模子刻印出来,如果按照他人的想法来要求自己,就失去了“我”。
如果要摆脱这种禁锢,就是实现自我的同一性,我以我的标准行事,让他人的标准与我的标准隔离开来。我尊重你的意志,你也要尊重我的意志,但彼此不可以干涉,让自己思想和行为达到自由。
不要被别人定义,可以尝试打破别人对我们的期待。打破的次数多了, 人们就生出“我管不了了,那我不管了”的想法。
这里我想到的是人际关系中的“讨好型人格”,可能大家都会觉得讨好型人格不好,很卑微、懦弱、没有主见。但是其实“讨好”是他们的一种手段,试图用这种方式让他人对自己产生好感,从而获得他们自己潜在想要的东西,比如陪伴、财富、职位、权力。讨好型人在“讨好”的时候,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明确的意志,用温和的方式(相对于掠夺)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讨好”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差。
但是“讨好”多了,会变成一种习惯,在没必要讨好的时候也变得很软弱。所以要经常问自己:“在这种情境下,有必要讨好吗,我的动机是什么呢”。
人们都会为了自身的欲望而互相伤害、控制奴化对方。控制、奴化,这样的字眼首先会让人联想到不平等的层级关系,觉得这应该发生在工作、社会中,但其实在亲密关系之间更多、更显著。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控制与被控制、奴化与被奴化的关系,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是否知行合一”。
期望对方照着自己的意志做、期望对方对自己忠诚、从每个细节体现出爱自己,其实也是一种控制和奴化。对方本来有自己的意志,因为你的一句话,为了满足你的期待作出了妥协和让步。但是这样以后,对方是不开心的,即使他们自己有时候也没有敏锐地察觉到,但在潜意识里会积累一点点不开心。这样的情况多了,久而久之就会在以后的事件中体现出来,会进入无意识地反抗、拉扯、互相伤害,事后很疑惑地问自己“我这是怎么了”。
让她(他)成为她(他)。降低对别人的期望,也别不要没有原则地爱别人,彼此尊重对方的意志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