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阅读题)
苏公堤(西湖梦寻·卷三) 张岱
【原文】
①杭州有西湖,颍上亦有西湖,皆为名胜,而东坡连守二郡。其初得颍,颍人曰:“内翰只消游湖中,便可以了公事。”
②秦太虚因作一绝云:“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身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后东坡到颍,有谢执政启云:“入参两禁,每玷北扉之荣;出典二帮,迭为西湖之长。”
③故其在杭,请浚西湖,聚葑泥,筑长堤,自南之北,横截湖中,遂名苏公堤。夹植桃柳,中为六桥。南渡之后,鼓吹楼船,颇极华丽。后以湖水漱啮,堤渐凌夷。入明,成化以前,里湖尽为民业,六桥水流如线。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辟之,西抵北新堤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增建里湖六桥,列种万柳,顿复旧观。久之,柳败而稀,堤亦就圮。
④嘉靖十二年,县令王釴令犯罪轻者种桃柳为赎,红紫灿烂,错杂如锦。后以兵火,砍伐殆尽。万历二年,盐运使朱炳如复植杨柳,又复灿然。迨至崇祯初年,堤上树皆合抱。太守刘梦谦与士夫陈生甫辈时至。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挂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箫管笙歌,沉沉昧旦。传之京师,太守镌级。
⑤因想东坡守杭之日,春时每遇休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令队长一人,各领数妓,任其所之。晡后鸣锣集之,复会望湖亭或竹阁,极欢而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此真旷古风流,熙世乐事,不可复追也已。
【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7),卒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张岱出身于仕宦家庭,早年过着丰衣足食、呼朋唤友、斗鸡走马的奢华生活。明朝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后,张岱的生活也发生了逆转。从此避居山中,开始过一种布衣蔬食的平民日子。
【注释】
①菡萏(hàndàn):荷花。
②镌(jaūn):官吏降级。
③晡(bū):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至下午五点。
④葑:芜菁。
⑤圮(pǐ):毁坏,坍塌。
【赏析】
这是一篇描叙苏公堤变迁的游记佳作。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记述。①②段借诗从侧面描绘了颍水的总体风貌。开篇,交代了当年苏东坡在杭州、颍州管理二郡的美好时光,为下文抒写苏东坡在杭州的逍遥生活铺垫。③④两段记叙苏堤的几朝几代的变迁,“南渡之后,鼓吹楼船,颇极华丽。”以下几句,写西湖之景,突出西湖景色的美丽诱人。这秀丽的湖景引来历朝郡守县令太守对它的修缮,这使人不禁想起当年苏东坡在西湖的风雅生活。的历史功绩。④段比较具体描绘太守刘梦谦与士夫陈生甫在万历二年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挂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箫管笙歌,沉沉昧旦”的盛况。结果乐极生悲,消息传到京城,竟然使太守受到了降级的处分。可见西湖具有致命的诱惑。第⑤段回想起苏东坡在杭州当太守的日子,春天的时候每次遇到休假闲暇,苏东坡一定会邀约客人到西湖上去,在湖上某个山水佳处吃饭,饭后让每个客人带一条小舟,各领几名歌妓,随着湖飘荡。下午又鸣锣召集湖里的客人,又到望湖亭或竹阁里嬉闹,极欢才散。至一、二鼓时才“列烛以归”。让“城中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形成了当时杭州城里的一道风景线,成为了一段“旷古风流”。作者对西湖的景物描写,点面结合,层次清晰,色彩如画,宛若在眼前。
综观全文,作者对西湖的叙述,略中有详,重点突出。联想、比喻、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等多种手法的参差交错、灵活运用,使西湖的美丽景观更加令人神往。文章文笔简练,寓情于叙事写景之中,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无限怀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