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冈田武彦先生晚年花费心血最多的著作。
对于冈田武彦先生来讲,“如果不去了解先哲们的人生经历,不去体验他们的经验,那么我们就无法深刻理解东方哲学思想区别于西方哲学思想的特点,所做的学问也就无法变成‘活学’ ”,这或许是他写《王阳明大传》的初衷。
也因此,他在《王阳明大传》的前言中谈道:阳明学是体认之学,是培根之学,是身心相即、事上磨炼之学。
体认,就是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去体贴、体会,而不是纯靠逻辑思辨去理解;
培根,就是培育根本的意思;
身心相即,说的是外在行为与内心的统一;
事上磨炼,强调的是在行动中去修行,而不是空谈理论。
对阳明的描述,冈田武彦选择从阳明的临终开始。
《王阳明大传》甫一开端就写道:“英明豪迈、文武双全,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右手抚剑叱咤三军,旷世罕见的大圣人、大豪杰、大儒学家王阳明最终没能逃过疾病的魔爪,迎来了和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永别的那一刻。”
左手执卷,指向阳明心学体系的建构与儒学教化者的身份,右手抚剑,则暗含他平定宁王叛乱、镇压南赣匪患的军事功绩。
这种“文能传道,武能安邦”的复合形象,在传统儒家语境中极为罕见。
在冈田先生的叙事中,王阳明不仅是儒学谱系中的改革者,更是兼具实践精神的东方智者。
“大圣人、大豪杰、大儒学家”三个称谓,超越了传统儒家以“圣人”描述人物的单一维度,豪杰更能展现王阳明的人格魅力,而儒学家则从现代学术的角度给予阳明定位。
当王阳明乘坐扁舟抵达江西南安(今江西大余县)境内时,他已经病得卧床不起了。
当时,王阳明的弟子周积正在南安为官,听闻恩师抵达南安,急忙前去迎候。
周积来到船舱,见恩师卧病在床剧咳不止,急忙上前请安。
王阳明勉强坐起来,问他:“近来进学如何?”
“有所长进。如今政局大体平稳,恩师道体如何?”
周积答道。王阳明回答说:“病势危急,所未死者,元气而已。”
两三天后,王阳明自觉生命之灯将尽,便让家童叫周积到船舱来。周积躬身侍立在恩师枕边,神情悲怆,静静地看着恩师消瘦的脸庞。
王阳明徐徐睁开眼睛,把头转向周积一侧,对他说:“吾去矣!”
周积抑制不住悲痛,眼泪夺眶而出,泣不成声。
孟子逝后,儒教心学丧失殆尽,王阳明重整心学,并将其发扬光大,开创新学风。
其学为万世之师表,其德受万代之敬仰。
在这静肃的一瞬间,圣哲的魂魄已脱离身躯,向着幽冥飞去。
“恩师,有何遗言?”
周积压抑着呜咽,问道。
王阳明张开嘴唇,微笑着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然后,静静地闭上眼睛,撒手人寰。
关于阳明的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冈田先生解读道:王阳明遗言中的“此心”,指的就是良知。
……“光明”指的就是良知的光辉。
……在王阳明看来,无论圣人还是凡夫,无论贤士还是愚人,无论学者还是白丁,只要是人,心中皆有良知,这是永远不灭的光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
只要在万事万物上都“致良知”,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只要听从良知的命令,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轻松克服,并且不会误入歧途。
王阳明的“良知”说振奋了弱者的心灵,给那些深陷权势和名利的旋涡而不能自拔,遭受现世重压而不能逃脱的世俗中人指出了一条正大光明、强而有力的快乐生存之路。
冈田先生将阳明的遗言回归到阳明晚年的致良知宗旨当中,似乎在他看来,阳明的整个人生都是对他思想的展现,阳明的任何行动,都与他的哲学一体,这是冈田对阳明解释的一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