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平常心,坚守平常道
文/燕赵北羽
既读平常心,必知平常心。何谓平常心?
马祖道一说: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人生在世,难中之难,在名在利,患得患失。在名利得失面前保持平常心,是说既能做到欣然接受而不至于得意忘形,也能做到坦然面对失去而不至于过分悲戚。当我们面对名利,也不能一味的抵触,那也是一种挂碍的象征。一味抵触名利,算得上一种假道。脱离了物质,思想都无法假借安身。
老子在他的《道德真经》中教育后人说:宠辱莫惊。其后学庄子也讲大喜毗阳,大悲毗阴。过度悲伤会让人神伤,过度高兴也会。只是我们可能并不太会感觉到后者的存在。
西方诗人拜伦这样阐述:真正有血性的人,绝不会乞求别人的重视,也不怕被人忽视。我们活着,是为自己而活,而不是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每个人对于事物的追求并不相同,这个世界也没有所谓成功的标准。成王败寇在哲人的世界里是不存在的。我们不难看到政治领袖在国内可以呼风唤雨,然而往往皈依到宗教大门之下。
平常难作,难在得失心重。烦恼何来?六根难尽。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对世界认知,世界反作用于我们。它使我们产生欲望,产生驾驭之心。一切便如此颠倒,开始执着。烦恼便于贪、嗔、痴中诞生、蔓延,越长越大,心性渐失。得则喜,失则悲。得失皆自损。另有慢、疑、不明见、不明空性、不明因果、过分执著也都是心魔产生的因素,我们且把其所有归之于无明。无明为烦恼之源。欲去烦恼,当断源头。断源头,佛家要求我们对人生的领悟要放开,不要动心而起念,用八正道来对治我们的烦恼业障,以平常心面对万事万物的变化,以平等心面对一切人世变幻。
平常心法则有五,首为放下,意为去执。然若万般皆去执,则此去执之法,便为新执法。著者解此语,言理性太重之人,念经便如同读痴人语。过于牵强。佛家讲因果,但不以因释果,而以言定果,实为不讲因果。其次为心力,心力一语,肤浅解之,何尝不等义于执著?向善为执著,比丘王割肉饲鸽,唯恐杀生害命。再次为内省,再次为清静,最后为看破。凡此五种,红尘之中,何人可真得其中三昧?
安全感来自何方?非于外,而自内。缘于心。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于超脱和不争,来源于对一切都保持着平常心态。西哲弥尔顿认为:心,乃是你活动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国,亦可将天国变成地狱。
佛家的平等,在于去分别心。于理无阶级或阶层可言,这是一种混沌的思维。星云大师认为:这个世界怎么改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世界,不要陷入外境的迷惑,平添烦恼。不能说无理,但于人世间行走去难通行。佛理在于教化,儒家、道家亦是。然经千年面降,善与恶必相互依存。不应有无恶之善,也不应有无善之恶。善恶是混沌,还是区分?也是难定。
佛家讲忍、去怒。然于人世,却总有忍无可忍。仲尼有言:是可忍孰不可忍?不必去争长短,标准不定,长短在心。于去怒,自喜之。怒,愤怒之意,人怒则易为欺,他欺或自欺,心自难明。欲明,必应去怒。去怒而忍,则天下无难忍之事。然,有佛,必有妖祥。妖祥之祸,是否来自于佛陀之忍?不知是否自己算是理性,总离不开辩证的法门。也许辩证,让我先入为主。去怒而忍,再读李翱之诗,心中自生清静之境: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一切皆在自心。心动,则万物动。心不动,且审万物条陈。
不喜读佛家论世人之情。本书中言,一笑而过。佛家不讲婚姻,对于男女之事,又如何理解通透?当真设若为处子,怎得合欢之美?又如童子,大讲男女之情,难免贻笑。以出家人之心讲凡夫俗子之情,是否有对牛弹琴之疑?大家出发点并不相同。如不对等,是否便是处于环中看环外?虽处客观,如无由俗入圣之历练,又如何懂得男女情事之发隐?
从佛教的因缘观点和业报观点来看,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因为有各种内在外在的条件才能生起的。《长阿含经》说:恩爱无常,会合有离。《佛说五无反复经》:我无夫妇,譬如飞鸟,暮栖高树,同共止宿,须臾之间,及明早起,各自飞去,行求以食。有缘则合,无缘则离。
李元松居士认为,从涅槃的立场,来看人类的婚姻,其实婚姻当体即涅槃。从大悲的立场来看婚姻,婚姻的场所即是菩萨利生的场所。佛家的认知角度,换了一种层面。以辩证观点去认知,走偏的可能性似乎是绝对的。
《心经》说颠倒梦想,颠倒有四例颠倒,列于下:
常颠倒,即把无常当恒常。乐颠倒,认苦为乐,不思解脱和出离。我颠倒,世间本无我,世人皆有我。净颠倒,身体无留恋,庸人自饰之。
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理想至少要有具体目标和行动步骤,属于可以实现的愿景;而颠倒妄想则是人们心猿意马的想象,即不可能给自己带来真实的幸福和利益,也不可能真正的填补内心的空虚,只能徒然增添心灵的重负。话虽这样说,然空无自性,也是佛家法门,万法皆空,一切随缘。每个人的慧根福祉并不相同,你又如何判断何为颠倒,何为不颠倒?依然是无标准之言。
佛家的禅,在于禅心。禅心目的在于达到禅悦。禅悦在于人们在生活中通过修持内心而实现自身的快乐。内心越是安宁、祥和,我们就越是能够超越痛苦,战胜恐惧。越是放松,越是平常,我们对心性的领悟就会越多越明晰。
有欲望才会有恐惧。鬼是心头想,有疑心就会生暗鬼。
平常心换一种说法,可以更改为:没什么大不了的。
以平常心指导现实生活,熄灭八风(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佛家认为这八件事可以煽动、蛊惑人们的心,使人们原本平静的心灵发生动摇,从而产生烦恼),以使我们的心灵恢复到宁静祥和的状态。
心灵宁静祥和,也就达到了境随心转,而非心随境转。保持宁静安祥,自得天然幸福。福在心中,心即菩萨。求福于心外,无异于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