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上映的时候,我的朋友小A很兴奋的跟我说,他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人为自己的信仰而抗争” 的希望。他说他这几年在国内按部就班的上下班,这种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为了能够追寻自己对于艺术的梦想,他已经辞职一年待业在家,这期间他拿下了GRE考试,并且已经成功拿到了美国某学校的offer,即将去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了。虽然他对于梦想的追求,免不了现阶段还是需要靠着父母的资助,但他认为,他就像男主戴斯蒙德·道斯一样,在坚持信念的道路上一直前行,并获得了家人的理解支持,最终一定可以达成所愿。
在A激动地和我阐述自己感悟时,其实我关注的点是,他的父母真是非常伟大无私啊,能够毫无条件的去支持自己的儿子实现梦想,而不是阻拦。就像在电影里,让我震撼的是男主博爱无私的精神。同一部电影,小A看到的是突破、反抗。而我看到的是牺牲、成就。在某些时候,可能我会愿意去无私的支持别人,但却不愿意轻易向他人索求。对电影的不同关注点,引发的不同感受,正是代表着我们两个人在生活中的不同性格。
小B跟我说,当她在犹豫,要不要和一个没有结果的他开始一段感情的时候,她翻到了古典写的《拆掉思维里的墙》,里面有一段正是说,不要只和结婚的人谈恋爱。其余的内容都未仔细查阅,这句话好像就成为了她的指引,迫使她勇敢的向爱靠近了。当我们在看一部电影、阅读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很多感悟。但最为强烈的,也最让我们能够记住的,其实往往只是与我们内心想法频率相同的那点而已。
最近我喜欢读的书是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我反复读了好几遍。书中说到女人比较缺乏信心,当一件事在只有100%认为可以做的时候,女人才会去行动,但是男人只有60%就会去做了。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并且在我看过的一周内,我就让自己在单位的某次集体会议中,成为了第一个发言人。这本书是鼓励女性职业者要向前冲,如果我只想当一个希望岁月静好的女人,可能看到封面就不会再往下翻了。因此我不否认,我喜爱这本书的原因,正是说明我本身骨子里就是这样的人。
有时候人总是不了解自己,就好像会感觉,我明明心里是这样想的,但是实际没有这样去做。比如当你在为一段感情纠结的时候,或许你会想得到别人的建议,可是只有当别人说的,与你心中所想的那点相符时,你才会有所行动。
其实,这就是你。你把关注点和时间用在什么事情上,你就是正在活成这样的人。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可是也总会有某一些人在某一个点上,恰好和你的频率一致。我们,既孤独,又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