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外婆家,成片的橘子树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在门前的水库中游泳成了我小时候一件渴望而不可求的事情。
一方水养一方人,那儿的秀水青山孕育了一批像外婆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外婆有十三个兄弟姐妹,在家中排行老二,身为年长些的要多照顾些后面年幼的。家中孩子太多,自然不是人人都能上学,能混口饭吃,顺利长大就已经不错了。外婆不识字,勉强能写好自己的名字和认得几个数字。
外婆十九岁就嫁给了外公,从外公家到外婆娘家娘家要翻过几座大山,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回趟娘家也是异常艰辛。
外公手艺多,是个老木匠,能织各种农活儿用品,像背篓、簸箕之类的织得也是特别精致,上山还能打野猪,捕野兔,下水能抓得了肥鱼。外婆干活儿也是挺卖命的,他们很快就拥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也迎来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降生。那时候外婆的日子也算好过,是全村女人都羡慕的…
好景不长,外公因劳累过度患了重病,在小舅还只有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留下了外婆和三个孩子和一座土房。那时候外婆还很年轻便成了寡妇…
姨妈在外公去世那年就出嫁了,母亲外出打工认识了我父亲,父亲的老家甚是偏僻,一开始外婆是不同意母亲远嫁他乡的,何况条件还比自己家里差,彩礼少那是次要的,外婆担心的是自己的女儿受苦受累。母亲性情刚烈固执,外婆拗不过她,只好同意了。
姨妈和母亲还不算太让外婆操心,就是小舅三十几岁迟迟未成家,外婆心里总有块大石头。去年小舅结了婚,外婆心里的大石头也总算是落了。担心小舅一辈子打单身的焦心也就消失了。
外婆在我的映象中算不上和蔼可亲,但对我还算温和。每到春节期间,乡里人家就特别爱办酒席,炮竹声每天不断,与平常相比又多了几分热闹。更重要的是每家的酒席都格外丰盛,厨子还未上菜就可以闻见从远处飘来的肉香、菜香和酒香。外婆就特喜欢带我去,也许是因为我太能吃吧!每次我都能大饱一顿…
外公走后,外婆没有改嫁,母亲和姨妈也曾试图鼓励她再找个老伴儿,老来走不动了也好有个伴儿。当然,村里那时候打单身的也挺多,主动上门找外婆的也不少,但有的却是打着靠外婆伺候的主意,外婆也曾有过那么几段,但都没成功,所以平日里外婆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养着几头猪,喂着一群鸡鸭,种着几亩田,管着一坡橘子树。橘子成熟了,一个人摘下来,留少部分给儿子女儿过年回家吃,剩下的全部卖出去了。
外婆与村里的人也都相处得挺好,村里和外婆年龄差不多的女人都抱上了孙子,她们有的上山干农活儿的时候就会把孙子托付给外婆带会儿,外婆也从来没有拒绝过,还会帮她们好好带着。也算是过把带孙子的干瘾吧…
小舅还算争气,今年总算是让外婆抱上了孙子,她老人家也算有了个伴儿啦,她的心愿也就实现了,老人家没啥渴求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健健康康的过日子,在外打工平平安安的,她在家干农活儿也就挺带劲儿的。外婆身体还算硬朗,现在还玩上了微信,虽然不识字,但可以发语音。
外婆是广大农村劳动妇女的代表,朴实,勤劳,能干,吃苦不喊苦,也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