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课程开发和生成的过程,你走上三尺讲台之前绝不会想到这一节课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学生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因此我更爱老师这份职业。
今天教了《海豚救人》这一课,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来讲述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被称为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讲这篇课文我主要抓住课文的三个事件来讲,故事总结的很顺利。当讲到第一个故事时,我抛了一个问题留给学生,问题是: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海豚救人的方法,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高高举起右手,迫不及待地想要回答。我挑了班级成绩不错的刘玉菲来回答,她回答道:“老师,可以从沉、拖、甩三个动作讲述了海豚救人的方法”。她找得、分析地很到位,我正想着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扬她,裴子燕又高高举起右手,我疑惑她还有什么问题?她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觉得甩这个字虽然能看出海豚救人的办法,可作者用得不好,既然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救人怎能用甩,不怕把人甩出去摔坏了吗?或是碰撞到石头上,那样不是让伤员的伤雪上加霜……”这一质疑,引得学生们窃窃私语:是呀,甩到岸上会不会伤的更重?是呀,会不会头破血流?是呀,会不会甩死……我一时语塞,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或想着继续进行课程,把这个问题留在课下。这时,催博瑞,一个上课总爱把小手收起,把嘴巴紧闭的孩子,羞怯地举起了手。他站起来说:“老师,我想海豚没有双手,它救人不能举起人,它不能离岸太近,它会搁浅的。”当即掌声响起,我也为他的答案折服,一个不爱表现的学生,读课文、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输学习好的学生,而我更在想,老师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我并没有因此觉得自己不会而觉得尴尬,我更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给他很高的评价,鼓励他以后上课要积极发言。
课后,我想起孔子说得那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