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朝鲜半岛的文明开端,史学界有两种观点。
韩国史学家说:朝鲜半岛文明始于5千年前的檀君朝鲜。
檀君是谁?檀君是天王的儿子,活了1900岁,在位1500年!!
其他史学家说:朝鲜半岛文明始于三千年前的箕子朝鲜。
箕子是谁?箕子是纣王的叔叔,开创朝鲜文明的河南人!!!
孔子确实说过:朝鲜才是王道乐土,如果没法在中原讲礼法,自己就乘船去朝鲜。
孔子这样说,只是表达对中原战乱,礼法难施的无奈而已。
韩国人以此“证明”孔子移民朝鲜,所以孔子是朝鲜人(韩国人)!
如果神话也是历史,那中国文明史还得前推上万年,如果笑言也当证据,那史学家就是别有用心的混蛋!
一 檀君朝鲜:神话还是历史?
说说檀君朝鲜。
檀君是谁?檀君是天神桓因的孙子、天王桓雄的儿子,活了1900岁,在位1500年。
传说天王桓雄从天界来人间创业,碰巧落到朝鲜半岛太伯山(今妙香山)一棵檀香树旁。
尚处于原始社会的半岛人民见桓雄自天而降气宇不凡,纷纷俯首接受领导,感叹终于上面来人了,不,是来神了。
因为有天上罩着,桓雄在朝鲜的创业颇为顺利,他教授人民农桑渔获,半岛GDP飞一般攀升,很快就要脱掉原始社会的帽子了。
可天王也有烦恼:家业渐大,将来托付于谁?
但神终究是神,关于后嗣的问题,天王自有妙招:檀香树旁一头熊想变成人,天王帮它实现了愿望,于是熊变成了一个女人;熊女想要嫁人生子,天王又亲自帮她实现了这个愿望。
然后,然后就有了檀君。
檀君长大后出太伯山,于公元前2333年10月3日在平壤建都立国,带领朝鲜脱离荒蛮时代。(该事件及时间由半岛历史学家脑补考证,不代表国际史学界意见。)
再后来,檀君在位1500年后,突然想上天寻求更高的理想,便将朝鲜托付贤人箕子,于是有了箕子朝鲜。
檀君朝鲜的故事,因该叫做神话,如果硬放到历史书中,叫笑话。
箕子朝鲜是朝鲜半岛第一个有史可证的国家。箕子,才是朝鲜半岛的文明始祖。
一 箕子叹纣
箕子(名胥馀,箕是其封地,子是其爵位)是幸运的,生在王室,衣食无忧,又可读书识礼、参与国政。但他又是不幸的,摊上昏君纣王,成为亡国之臣。
人不能择时而生,亡国之人箕子却用自己的忠贞和智慧留名青史,孔子将他与比干、微子共称为“商末三仁”(箕子和比干都是纣王的叔叔,微子是纣王的兄长)。
生在王室,自幼接触政治,这让箕子具有非凡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
当年,纣王初登大位,立马就把筷子都换成了象牙的,箕子就隐隐为殷商社稷担忧,他感叹道:“彼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将作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天下不足矣!远方珍怪之物,舆马宫室之渐,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
箕子觉得,换筷子只是开始,纣王必定会在奢靡之路越走越远,最终危及江山社稷。
无独有偶,纣王的发展轨迹如箕子担忧的一样,酒池肉林、大建鹿台,整日骄奢淫逸不问朝政,惹得民怨沸腾、诸侯造反,最终周武王带西岐军队兵临朝歌城下,殷商江山危在旦夕。
为此,身为太师的箕子约少师比干、微子等商议对策。
微子说:“纣王不听我这当哥哥的,还说再谏言就杀我,不行我就回自己的封地去。或许,纣王会听你们二位叔叔的话。”
比干说:“他谁的话都不听,但我已决定死谏,殷商江山安危,咱们王室责无旁贷!”
箕子不如微子圆滑,也不若比干耿直。
他知道纣王已不可救药,比干死谏必是死路,但他不能像微子那样离开,他可以不管纣王安危,但舍不下殷商八百年江山和这灿烂的青铜文化。他愿意守在这,哪怕国将不国。
结果,比干进谏被纣王剖心,微子逃出朝歌(商灭后肉袒面缚归降周朝)。
箕子不想无谓殉葬,于是上演一出箕子佯狂。
每日里,他在朝歌街头披头散发跑来跑去,见谁都是装疯卖傻,还嚷嚷着找纣王拼命为比干报仇,大家都觉得箕子这次命将休矣。
纣王虽残暴成性,却也是聪明之人。箕子演的这出戏,纣王领会到了,心想:我这叔叔装疯卖傻,倒是知趣,你不想死,我也不愿再落个杀亲之罪。不过我要把你关起来,你爱疯疯,别来烦我就行。
不久,朝歌城破,商朝灭亡。
二 不与周谋
比干舍身取义,微子趋势割离,箕子没有死,也没有降。
周武王姬发倾慕他的治国理政才华,将他放了出来,想听听他的治国理政之道。
再说箕子,在商朝为臣,一肚子治国安邦的理论想讲给纣王,可惜纣王不听,又加上在监狱无人说话憋闷太久,于是对着周武王一通长篇大论。
箕子说的过瘾,武王听得入迷,虽说相当一部分是箕子未经验证的想法,但还是折服了这位周朝国君,周武王当即表示让箕子辅佐自己。
然而,箕子拒绝了。
箕子说:你的英明和纣王的昏庸我心里明白,但是,纣王虽然拘禁了我,但我和他仍属同宗;武王你虽然放了我,但毕竟你灭了我的国家。我心里只有一个国家,容不得我再为周臣。
武王表示很失望。
“不过,我有一个建议。”箕子说。
箕子表示,虽然自己无意在周为臣,但自己的安邦之道却可以与周共享,同时,他请求武王允许他带部分商朝的亡国人民找一处未开化的生地,一来验证自己的治国理论,二来稳定周朝边远区域。
武王知道留箕子无望,只得同意这个折中的方案。
于是,箕子带领几千商朝移民,从中原腹地出发,朝东北向朝日之鲜之地而行。对箕子而言,这是远离故土的伤别之旅,也是延续殷商文化的希望之行。
三 拓荒朝鲜
三千多年前,从中原腹地河南到朝鲜半岛并非坦途,需要穿过原始森林密布的华北平原,然后沿着辽西走廊深入辽东,再越过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才能看到鸭绿江水。
这一路,地势险恶、野兽出没,还要防备游猎民族袭扰,处处都是危险。箕子一行小心谨慎,几个月之后,终于跨过鸭绿江,抵达平壤。
此时的朝鲜半岛,人民尚未开化,人们刀耕火种、采集狩猎过活,几个较为先进的部族也尚无稳定的农耕活动。
一开始,当地部族将箕子商民的到来看作侵犯,试图武力驱逐。但很快,他们认识到这些新来之人非同一般,他们拥有超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与他们对抗无疑以卵击石。而箕子本人又善说教,他让当地部族相信,商民并非威胁,而是希望跟他们一起创建更好的生活。
箕子带领商民教会当地部族开垦农田、养蚕织布、冶炼金属,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平壤为中心的朝鲜半岛北部逐渐摆脱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方式,建立起稳定的农耕社会结构。发展经济的同时,箕子一直致力推广商朝文化,当地人民也逐渐摆脱荒蛮走向开化。
从此,当地人民心悦诚服接受箕子的领导,而箕子则以平壤为都城建立国家,并把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复制过来,开始按照心中的理想打造一个王道乐土。
根据当地情况,箕子为鸿蒙时期的朝鲜半岛制定了开创性的成文法《犯禁八法》,针对最关键的社会问题,提出了最直接的法律要求,如杀人偿命、伤人赔偿、盗窃为奴等。以前,部族里有争执,基本就是谁强谁有理,如今有了箕子颁布的法律,凡事都要看规矩、讲公理,犯事了该偿命偿命,该罚款罚款,慢慢地,大家心里都有了一个准绳。
这部法律颁布,为朝鲜半岛初步建立了法制准绳和伦理制度,也是朝鲜半岛摆脱蛮荒步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尽管悬居海外,箕子和他建立的朝鲜王国并未割裂与周朝的交流。
朝鲜王国建立之后,周武王正式册封箕子为朝鲜君主,并且申明,箕子作为朝鲜国君并不算周朝属臣。
十三年后,箕子回中原朝见周武王,路过河南看见商朝宫殿皆成废墟,不禁感慨万千并做《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句句都是箕子内心对于亡国的凄凉悲惋。
四 王道乐土
有鉴于纣王暴虐无道以致亡国的教训,箕子和他的子孙始终将仁政作为治国之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与民休息和道德教化。
朝鲜本身领土不大,人口不多,处于小国寡民的自然状态,非常适合箕子治国安邦理论实践,经过三百年左右百年平稳发展,到春秋时期,这里已然成为一片王道乐土。而这段时期的中国中原地区,西周灭、东周乱,君王不贤、战祸不断、民不聊生。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感慨于中原的战乱和朝鲜的安宁,曾一度表示要前往朝鲜布道,认为那里才是王道乐土。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说,如果我的理念得不到弘扬,我就坐船出海(去朝鲜)。
孔子为何如此欣赏朝鲜?他真正看重的是箕子及其后人在朝鲜实行的“仁政”和“先王之道”,这正是孔子关于“仁”的学说的现实实现。而自己的眼前,尽是攻伐与战祸,根本没有施政于仁的现实基础,所以才对箕子朝鲜艳羡不已。
(孔子这样说,只是壮志难酬的一种感慨,如果借此就在历史书上孔子改成韩国籍,那真的就贻笑大方了。)
和平安宁的箕子朝鲜就像一个看客,平静地看着自己故国不断上演的战争大戏和王朝更迭,似乎觉得半岛是永远的和平港湾,以至于忘记了世界上还有人心险恶这回事。
中原故地,垓下之战后,刘邦叛将卫满率残兵千余逃入朝鲜半岛,当时的朝鲜国王准王不仅妥善安置,还对卫满委以重任。
可这卫满心怀狼子野心,不愿寄人篱下。羽翼丰满后,卫满借口汉朝侵略,带兵进驻平壤逼宫,准王南逃,卫满立国。
至此,延续四十余代、存续八百余年的箕子朝鲜灭亡了。
但箕子,这个河南人,却因开创朝鲜文明而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