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自己来说,我还算个爱看书的人。大学和读研究生期间把图书馆里的书看了不少。后来毕业,各种各样的事情占据了原本读书的时间,自然而然读书的数量和质量都没以前高了。
但我每天还是会抽出一部分时间看书。最重要的原因,是喜欢。
一次朋友聚会,谈到看书的话题才发现,在他们眼中现在还保持看书的人真的不多,大部分人接触的圈子里也很少有喜欢看书的,像我这种直接就划为“文艺青年”了。
其实要问我到底看过多少本书,我也不记得了,不是因为我看书多,而是有些书并没有完整的读。所以我也没资格给大家传递读书心得之类的干货。
但就我现有的读书“经验”中,我发现:一定要读自己喜欢读的种类。有人说:读书要海纳百川,要吸收各种不同的营养,我很赞同。
但是,如果由于对自己当下读的书不感兴趣,甚至都不想翻开书,“谈书色变”,第一步都迈不出去,何谈读书?读书的意义等于零。所以,对任何一件事,首先要感兴趣,其次才是如何选择的问题。
先读自己喜欢的书,若还有精力和时间,再读其他方向的书籍,这样的顺序比较好。
读书多了,当然困惑也多。有时候我觉得:阅读就像一个人成长一样,有时候会迷茫。
比如有这些迷茫:
我的看书方法到底对不对?
我为什么看完就忘?
花这么多时间看书,到底对我生活工作有用吗?
看一本书,看到哪个程度才算不浪费书?
每看完一本书都要写书评吗?
看书到底是速度重要,多多吸收?还是一字一句看的效果更好?
困惑很多,我自己也常常对自己读书方法抱有怀疑态度。因为我也不知道哪种方式是正确的。或者,根本没有完美的读书方法。有时候,找几个也爱看书的朋友聊聊,聊过之后发现,每个人读书方式完全不一样,好像感觉别人的还不如自己的效果更好。
所以,培养出自己的读书方式最重要。不要轻信网上那些所谓的“高效读书法”,未必适合我们。只有自己总结出来的,才最靠谱。
另外,独立思考,这大概是读书带给我的改变。
我曾经听一个爱读书的朋友抱怨:他每看一本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书,总是太过“认真”,由于一次性看不完,每次拿起书都要从头开始读,最后导致前面几十页读了几遍了,后面一直没读到,久而久之有了挫败感,干脆放弃不读了...
这是典型的一种心态:过分追求知识,变成了一种强大欲望,最后导致深深的阅读负担。
其实,越想获取一本书里的所有知识,越容易造成负担,也越容易打击阅读的热情。阅读,需要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
而且,每个人在每个阶段读同一本书感受都不同,想法都会变,哪怕你强迫自己当下“读透”了这本书,也只是你主观上的“阅读最大化”。过几个月,过几年再翻出来看,可能你的理解与当初完全不一样。
“书中自有黄金屋”,看书多的人,就等于在慢慢赚钱。为什么这么说?读书越多的人,或许表明上和周围人一样,但面对同样的事情发生时,尤其是突发或严重的事件时,他们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那么容易人云亦云,哪怕自己坚持的想法有失偏颇。
读书,最终培养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帮助转变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角度。而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书中的精华内化,提炼出我们独有的人格特征和魅力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