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人用“德雷克公式”,推算过他潜在女朋友的数量,这个计算是这样的:
住在我附近的女性有多少?假设有400万人吧。
多少人年龄适合呢?算20%,那就是80万人。
多少人是单身呢?假设是一半吧,还剩40万人。
多少人有大学文凭?假设是26%,所以是104000人。
这中间又有多少人有魅力呢?算5%吧,有5200人。
这些人当中又有多少觉得我有魅力?也算5%,还有260人。
那又有多少人有可能和我合得来?假如是10%,那就还剩26个人。
这么一算,即使你生活在有1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潜在的符合条件的女性,一共也只有26个,更别谈你有可能没机会遇到。
如果按照上述算法,可能真的很难遇到合适的另一半。
正如姻缘,是指婚姻的缘分,这个词儿本身就有“概率”的意思。
有句老话:千里姻缘一线牵:千里是距离遥远,所以概率很低;一线是宿命,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你的那位真命。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婚姻,是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的文明需要,有需要就有解决办法。
老喻在得到讲过一个五步心法,就是教如何步骤性地解决姻缘的问题:
第一步,教你如何找人—扩大样本量
美国有个名校毕业的女生,计划快速找到老公,她的做法就是放大“筛孔”,只要有约会机会,都不拒绝。但她也并不是花心,而是从喝杯咖啡开始接触更多的人。
后来她发现,那些她过去认为压根儿没有约会可能的对象,给自己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没多久她就结婚了,老公是一个以前她想都没想过的类型。
总之,想找到合适的人,一定要从扩大样本量开始,尝试跟更多的人接触,适当保持潜在对象的多样性与丰富度。
第二步,教你用什么心态去找人—三门法则。
用一个带花园的房子,来形容一个人的心灵开放度:最外面的大门是花园的门,然后是房子的大门,最后是卧室门。
有些人花园大门敞开,但是你很难进入房子的大门。这就像是在社交场合上遇到某个人,面子上很热情,但很难跟人深交。
有人花园门紧闭,房子大门也不轻易让人进。可一旦让你进去了,恨不得马上把卧室门也给你打开。这类人平时很内向,看起来拒人千里之外,但别人稍微对他真诚点儿,他恨不得把心掏出来。
单身人士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看好卧室门,虚掩着大门,热情敞开花园的门。你不要见到心动的异性就敞开心扉,也不要太封闭,把最外面的花园门都关得紧紧的。
第三步,教你如何停止寻找,确认目标—37%最优停止理论。
当你遇到一个有感觉的人时,我们就像一个掰苞米的猴子,会有两种声音在脑海里纠结:
第一种是觉得自己很爱这个苞米,像没吃过糖的孩子一样,哭着喊着要海枯石烂,真爱到永远;
第二种是不甘心,心想后面会不会还有更好的呢?
有一种“科学”的做法是:在没有打算步入婚姻殿堂前的阶段,不要把任何遇到的人当作人生伴侣,而是要制定好你的择偶标准。这个阶段一旦过去,只要遇到一个达到标准的人,你就定下来。
这个阶段的数值是多少呢?“最优停止理论”给出了答案:37%。
比如说,假设你一生可以谈10段恋爱,把前四个恋人全部拒绝,同时制定你的优秀标准。再往后,只要遇到一个达到优秀标准的,你就马上敲定,也就是所谓的见好就收。
第四步,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长期相处—口厌感理论。
可口可乐虽然不是什么健康饮料,但是它有一种很特别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味觉残余。所以,你今天喝完一瓶,明天再喝也不会觉得腻。
可乐的“口厌感”很低,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天天喝,可乐才有可能成为高频的消费产品。两个人过日子,那可是超高频消费,几乎分分秒秒都在一起。这时候,“口厌感”低,比“口感惊艳”就重要得多。
那些让你惊艳的酒精饮料,或者某种特别浓郁果汁,第一次喝的时候简直爽上天,当时你可能会想我要是天天都能喝就好了。但是真让你多喝几杯,你自己也受不了。
所以,能让你多喝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好喝的峰值有多高,而是味觉残余的峰值有多低。
当然,最好还有点儿咖啡因这类轻微上瘾因素,也就是两个人相处之间的吸引力。
第五步,如何经营一段长久的关系。这个步骤的随机性更大,有机会再细节陈述。但爱也许是艺术,婚姻却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