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是什么?著名心理学博士陈海贤说,“场”,就是我们心中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在这个假设里,教室,就是与学习相联系的。“场”与学习效果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是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我深入观察了本班学优生与学困生在智力以外的不同表现:
1.学优生下课很喜欢呆在教室里,他们课间会很耐心地把上节课所学的物品按照大小排列好装回书包,过来询问老师今天的家庭作业,做好下节课的课前准备,整理自己的文具,把上节课遗留的问题,比如记录完课堂笔记,或如果有班干部发作业本的话,他们会第一时间翻开再确定自己全对的前提下,他们会摆在桌角或放在书包,如果有错会立即坐下改错,这一系列活动一气呵成,无需提醒的自觉。也会跟另外的学优生聊天,讨论题目,分享书目。
相反,班里的学困生,除了上课时间,很难呆在教室里,即使呆在教室里面,要么发呆,要么抖腿,要么带一些杂七杂八的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来学校。 如果这节课是一位管理较为松懈的,要求不够严格的老师来认可的话,这些学生便是最开心的时间了因为可以聊天,接话把儿,绘画,传纸条,玩胶带撕卫生纸打窝,揉湿纸巾,不亦乐乎。
一打下课铃就弹出教室,不顾自由市场般的桌面桌洞,不管垃圾场般的地面,不看垃圾箱一样的书包,铃声打2遍了才慢腾腾挪进教室。此刻他们的心就想啥时候下课,他们的心就飞出教室了。
2.学优生的课桌大多干净整齐,分散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基本没有,他们的书本也放得很整齐。反观学困生,课桌上书本试卷散乱,课外书,红领巾,废纸,纸巾,加餐袋,小卡片等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在他们的桌面和桌洞里随处可见。
3.学优生的座位地面以及座位周边总是保持得很干净,而学困生的座位周遭则乱七八糟,地面也很肮脏。
这些,都可以用“场”来解释。我们给自己制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生命场,我们的生命状态就是什么样子。
陈海贤说,“场”并不玄虚,它就是一个人在一个空间里做事的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稳定的心理预期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
所以,许多非智力因素的现象真的需要我们一起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