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不是忍,真正的接纳就是只做一个观察者,不以上帝视角自居,不与生活较劲。接受所有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情。因为修行只跟自己有关,不涉及改造外界。
任何组织的本质就是依赖,哪怕是组团修行。因为修行者也是一种角色扮演。
发愿就是,发出信息,等待结果。提出问题,接收答案。
修行本身就是信任。(相信存在一种我目前尚不具有但我相信未来有可能达到的状态)
意义也叫理由。年轻的时候生命的驱动力是求知欲,老了是因为恐惧死亡。
要健康、寿命长,也是为了延续生命。延续的意义是什么?对消亡的恐惧。
机灵、积极向上、强烈的求知欲,都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接纳是不去干预,不主动改变,而是顺应改变。比如,接纳岁月的流逝,不和年龄较劲。
年轻时的求知欲是不断打破现有的角色,挑战新的角色。
角色转换的三个阶段:1沉重感足够--2对自由独立的渴望---3想要改变的愿望
融入社会就是遵守社会规则,而社会规则就是各种伪装,为什么要伪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哪个自我比其他的自我更高级、更正确、更正义?于是我们为了和谐相处有所拣选地表达自己。维护自我是人类战争的起源。
本能是永远存在的。(无法消除)它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生命力的表达就是不断地寻求新的刺激点,不断地变化本身。
独立是有压力的,压力会让你想要寻找支撑和依赖。
改变=不满。任何形式的冲突都是源于想要改变。
不同的角色之间,(在真实性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不具备某方面的能力, 是因为还没有进入角色当中。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进入某些角色当中去成长相应的能力。起跑线就是谁更先进入角色,知识是进入角色的副产品,顺带有的。未经实践的知识都是纸上谈兵。
学习和成长是什么?先说它不是什么: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偷窃别人的二手知识,不是收集一堆指月的手指,更不是喊口号、嘴里含着别人的口水,而是主动进入角色,磨练自己。
兴趣是对未知的不了解,专注就叫角色(入戏了)。
甜只是一种感觉,当你在恋爱中有了甜蜜感时,说明你进入角色了。
产后抑郁症是因为一时的角色转换不过来。
人在生活中会扮演多种角色,但每个时期最主要的角色只有一个。如果一个人同时承担两个主要角色,后果是压力贼大。
主要角色的切换中,一定是先丢了旧的才能建立新的(虽然我们渴望无缝切换)。
故事中的角色永远有主次关系(因为二元对立)。拿最小的群体,婚姻来举例子,主要角色就是承担大部分责任的那个,次要角色是一种寄生角色,也就是被负责任的那个。
孩子叛逆是个伪概念,独立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有叛逆的父母瞎捣乱侵犯孩子个人空间,缺少空间的后果是阻碍其成长和独立的进程。
生命力就是求生欲。也就是怕死。自我的特点就是扩张,喜欢追求更多,厌恶损失。
人如果没有自我存在感,会不想活。因为自我存在感可以带来强烈的快乐感。
自我控制欲就是,我老大,你们都老二,得听我的。自我存在感的本身就叫主角。自我存在感的优点就是承担责任、有担当。。。
社会里所有的主角就代表权力、财富、成功,比如老板、企业家、社会精英......
你要的是听话的老公,还是能为你遮风挡雨的老公?只能二选一。
孝顺不是听话,孝顺是让你老有所依。一般家里扛责任的孩子都承担主要角色,次要角色是不承担责任的。
唱歌的角色就是演员。(舞台中的主角)
生活中你投资最大的地方,就是你当主角的地方。
长期专注在某一点,专注到一定程度上,灵感、感悟会自动呈现(超越惯有的思维模式)
这个社会大多数行业做到顶尖的都是男性,是因为女人在婚姻中只想当次要角色(占便宜的那个)男人找的就是愿意为她付出的女人。但结婚后基本都会角色对调。因为亲子关系中,一般都是女人对孩子负主要责任,男人一般是辅助作用。
爱是专注地投入角色当中,爱人与爱好皆是如此。
失恋是无角色感。责任就是承担主要角色,挑大梁,扛大旗的。
谈话中,多发问就是次要角色,多回答就是主角。
抑郁状态就叫无角色状态。抑郁症会导致极度的无力感,因为有劲没处使。
所有生活中的冲突全是因为没进角色的状态。修行的本身就是了解角色是怎么回事,当你看清楚了之后,要么投入到角色中,要么选择脱离。
主要角色是释放状态,次要角色是伪装状态,你并不舒服。但所有的依赖到最后都会形成一种控制欲。
管理就是引导别人进入主要角色的能力。
开悟以后是注入极少的情绪能量,接近真空状态..解脱就是脱出角色后,不再进去了。
所有角色间都是互相配合的,所以你不用管别人,你的角色变了,别人的角色也跟着变了。
修行就是打破所有虚拟角色的过程。(离戏瑜伽)
生命角色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角色转化,修行是自我角色的转化(包含几百个自我形象与标签等待被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