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四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cú)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féi)。乱离瘼(mò)矣,爰其适归?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榖(gǔ),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谷?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匪鹑(tuán)匪鸢(yuān),翰飞戾天。匪鳣(zhān)匪鲔(wěi),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yí)。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简释】
1.四月:指夏历(即今农历)四月。2.徂(cú):始
3.卉(huì):草的总名。腓(féi):此系“痱”的假借字,(草木)枯萎或病。
4.瘼(mò):病、痛苦。5..烈烈:即“冽冽”,严寒。
6..飘风:疾风。发(bō)发:状狂风呼啸的象声词。
7.榖(gǔ):通“谷”,善、好。8.侯:有。9..废:大。残贼:残害。
10.尤:错。罪过。11.相:看。12.载:又。
13.构:“遘”的假借字,遇。14.南国:指南方各河流。
15.尽瘁:尽心尽力以致憔悴。仕:任职。
16.有:通“友”,友爱,相亲 17.鹑(tuán):雕。鸢(yuān):老鹰。
18.翰(hàn)飞:高飞。戾(lì):至。
19.鱣(zhān):大鲤鱼。鲔(wěi):鲟鱼。
20.蕨薇:两种野菜。杞:枸杞。桋(yí):赤楝。
1.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第一男神苏东坡先生写的《自题金山画像》。
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苏东坡的生命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但他不会自叹飘零,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以久惯世路的旷达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满纸荒唐言",是不可救药的浪漫。
唐代刘禹锡,贬谪期间被迫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他愤然提笔写下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以示自己绝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古代读书人的路是仕途,建功立业,指点江山,与当朝政见不合时,被贬是常态。
被贬期间,他们依然心系家国命运,赋诗作文,慷慨悲歌,留下很多诗篇佳作。自《诗经》年代,即有这样的作品。
2.
《四月》是《小雅》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层次井然。在写法上,大抵前两句言景起兴,后两句抒怀,景和情丝丝入扣,把“君子告哀”的主旨表现得真挚深情,值得赋诗写文者借鉴。
关于此诗的题旨,过去颇多争议,其中以清人方玉润之说最为直接通达,他在《诗经原始》里道:“此诗明明逐臣南迁之词,而诸家所解,或主遭乱,或主行役,或主构祸,或主思祭,皆未尝即全诗而一诵之也。”
读全诗,是忠臣遭小人构祸,被逐南迁时的悲歌。这首诗也可视作是迁谪诗的鼻祖,为后世迁客逐臣开辟了诗文的新领域,屈原、左思、杜甫等人的诗作都受其影响。
《四月》一诗作者不知名。流沙河先生说:“如果他留下名字的话,他的伟大绝不亚于屈原。”
作者应是士大夫,诗里自称君子,诉说着自己曾为国事操尽了心,“尽瘁以仕”,以“南国之纪”的江汉,比喻自己曾是国家的中间力量。如今却被放逐江南,历尽艰难,有家不能归。因此他说自己竟然不如鸟不如鱼,不然就可以上天入渊,逃之夭夭了。感慨万千也别无选择,他只得以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愁。
全诗八章。前三章叙述自己自初夏被逐,历经秋冬,孤苦无告;第四章以山木比喻自己无过受害;第五章叹息自己前路渺茫;第六章为自己尽忠却被逐鸣不平;第七章恨自己无计逃脱命运;第八章表白自己的处境和叙述作诗目的。
3.
《四月》译文参考:
四月初立夏,六月暑难当。先祖非功臣,怎使我遭殃?
秋风萧瑟凉,百草尽枯黄。忧思结成愁,我往何处归?
冬日风凛冽,狂风呼啸急。他人生活好,唯我有灾祸。
山上有芳草,栗梅长满坡。被虫毁坏了,草木何过错。
看那泉水流,时清而时浊。我时遭灾祸,何日能好过。
滔滔江汉水,南方众河归。尽心为国事,怎不亲信我。
不如雕和鸢,高飞至青天。不如鲤和鲟,潜逃在深渊。
山上生蕨薇,洼地生杞桋。君子吟此歌,借以诉悲情。
《四月》首章“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可见诗人愤懑之深,他不是平民,祖先是贵族且有功勋。诗人的用意是指斥当道者刻薄寡恩,对功臣后裔尚且未加眷顾,更何况他人。这使人想起屈原《离骚》的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以自己先祖的高贵,表示被楚怀王流放迫害的不满,两者用意如出一辙。
第四章“山有嘉卉,侯栗侯梅。”《诗经》里常把坚硬的栗树,和抗寒的梅花说成是良木好花。这些美好的植物,好吃的好看的,却不知道什么人把它们毁坏了。诗人喻自己尽忠尽职,遇到昏君,竟不晓得自己有了什么过错被放逐。
第五章“相彼泉水,载清载浊。”屈原有一篇《渔父》,写他志向高洁不流俗而被放逐,游于江潭。渔父对他“举世皆浊己独清”的品格进行劝导,屈子不为所动,渔父鼓枻而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意境与此章颇为相通。
试想,诗人在流放地安顿后,漫步山间,山上有栗树梅树,还有潺潺泉水,山下是滔滔的长江和汉水,这明确点出了他被放逐的地域在南国江汉流域。长江汉水容纳统领着南方诸水系,而当朝纲纪混乱,忠奸莫辨,“尽瘁以仕”却不被信任重用。
第五章和第六章表明自己清白无辜,更有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
最后一章“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以山上野菜比喻君王身边的小人,又以“隰有杞桋”比喻贤者居下。这一作歌告哀,影响深远。
如魏晋时左思的《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其中,“郁郁涧底松”是“隰有杞桋”,是居低位的贤者;“离离山上苗”是“山有蕨薇”,是居高位的小人。可见《咏史》有《四月》之遗意。
诗文往往“卒章显志”,《四月》末两句“君子作歌,维以告哀”,的确是诗人为抒发悲愤之情而作。
后世屈原《九章·惜诵》首句:“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其情与《四月》一脉相通。曹操的诗篇《观沧海》和《龟虽寿》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结尾,虽说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是配乐时人们所加的,想必也是源于《诗经》里歌咏的方式。
4.
《四月》初次读有些偏僻生字,看似不易读懂,待耐心查阅字典,会读了这些字,也基本懂了这首诗。
其实《诗经》离我们并不遥远,当我们低头看路边的植物,抬头看天边的流云,它们是简单神秘的存在。它们一直都在,静静关照着悲欢离合的世间。
诗比历史更真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
恰逢农历四月,读一读《四月》,忧思难忘,诗意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