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周沆的《满洲水道源流考》与《满洲编年纪要》,是近代东北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遗存。其成书脉络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学术“由博返约”的路径,更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融入实地考察与文献考辨的实践中,形成了清晰的学术传承谱系。
1927年,周沆编撰《中华民国省区县名歌括》(1928年出版)时,已显露出对地理空间系统性梳理的自觉。这部涵盖全国政区的著作,如同一把钥匙,为他后续聚焦东北研究开启了思路——“满洲”作为东北地理范畴的概念,在此阶段已悄然融入其学术框架,成为从全国视角切入区域研究的支点。这种“总括—分疏”的逻辑,与《水经注》由“经”到“注”的体例一脉相承:郦道元注《水经》,于“江水出蜀郡氐道县岷山”后,必详记沿岸“三峡七百里”的滩险与风物;周沆则先以歌括厘清东北政区边界,再以专著细述“每县有河若干,每河有源若干”,前者如为大地画界,后者如为山河写传,传统舆地学“经世致用”的智慧,在此得到精准延续。
1930年,受莫德惠之邀赴东北任中东铁路理事后,周沆得以将纸上考辨与实地踏查结合。据其手稿批注,考察松花江时,他常“晨携《金史》校古渡口,午持测绳量河宽”,这种“古籍+仪器”的方法,让文献记载与山河实景相互校准。至1931年,两部著作初稿完成:前者以水系为纲,后者以史事为纬,共同构建起东北地理与历史的立体认知。这一时序早于1932年伪“满洲国”的出现,明确了著作核心内容的独立性——其“满洲”表述仅为地理概念,与任何分裂图谋无涉,正如书稿中“松花江流域属中华民国吉林省”的批注,始终坚守着学术的疆域。
“九一八事变”后的动荡中,周沆避居大连湾精修书稿,1933年定稿返平。1937年《满洲水道源流考》出版时被增入“国”字,实为时局所迫的印记,非其本意。从著作成书时序(1933年完稿)与核心内容看,初稿中“满洲”仅作为东北地理代称,与1932年后出现的伪政权无涉,这一事实已为姜亚沙、王清源等学者的研究证实——他们通过比对1933年手稿残本与1937年刊本,明确“国”字为后期增缀,绝非作者原初的学术表述。
近日,细读党连文在《中国水利史典•松辽卷》序言中对《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的整理内容,愈发感受到这部典籍的重量——它不仅是东北水系的“水文志”,更是一位学者以笔墨对抗动荡、留存文明记忆的见证。
这部著作的价值,首先在于其考据的精密。周沆遍览159种文献,从《汉书·地理志》的“辽水出塞外”到《满洲国铁道图》的近代测绘,将黑龙江的雄浑、小凌河的蜿蜒一一勾勒:每条河流的源头在哪座山、流经哪些地域、最终汇入何处,皆考证精详。如记嫩江支流甘河,既引《金史·地理志》“甘河堡”的记载定位历史坐标,又标注“实地察得河源出伊勒呼里山北麓,流经布西设治局”的当代政区,更附“河宽三丈,沙质河床”的实测数据,这种“古籍地名+当代政区+地形特征”的三重考证,让千年河流在文字中“落地生根”。这些文字连缀成的水文长卷,让散见于古籍中的零星记载得以系统化,既还原了东北水系的自然格局,更暗藏着土地开发、族群迁徙的历史密码——比如松花江支流的变迁,恰与清代流民“闯关东”的路线形成互证。
党连文在序言中勾勒的周沆生平,更让这部著作的精神内核愈发清晰。这位历经清末民初变局的学者,始终以“知行合一”践行顾炎武的治学理想。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周沆在1933年书稿跋语中写道“河川如史,不记则湮”——前者以考据明亡之鉴,后者以笔墨守土之忆,动荡时代里,两位学者跨越三百年的呼应,让“实学”不仅是治学方法,更成为知识分子对抗虚无的精神锚点。编撰此书时,他既埋首故纸堆梳理文献,又借职务之便踏遍东北山川,用脚丈量河流走向;晚年为中缅边界问题上书时,引用《云南片马考察记》的方法与撰写《满洲水道源流考略》如出一辙。对他而言,学术从来不是书斋里的闲事,而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家国担当。
透过党连文的整理,这部典籍的当代意义愈发凸显。党连文高度评价其为东北水利研究“立基之作”,恰因书中详尽的水文数据,至今仍是理解区域水资源的重要依据。如今松辽流域水资源规划中,对黑龙江、松花江流域面积的测算,仍需参照该书“以河口回溯河源”的考证逻辑;而书中记载的“辽河口古河道”,更成为当代湿地保护的重要历史坐标。在学术史上,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舆地学与近代水利科学:既延续了《水经注》“因水证地”的传统,又开启了“文献与实测结合”的近代范式。它提醒着我们: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既要扎根历史,如周沆般从古籍中打捞河流记忆;又要照见未来,让百年前的水文数据仍能为当代决策提供镜鉴;既要精确到每条河流的走向,更要承载起文明存续的重量——当我们在卫星地图上俯瞰东北水系时,那些由文字构筑的“河流记忆”,早已成为一个民族认知土地的基因密码。
附:党连文于《中国水利史典•松辽卷》所撰序言中的《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整理说明
该书1937年成书,八卷近十万字,涵盖黑龙江、松花江、辽河、鸭绿江等流域主要河流,附凡例与徵引书目。
东北大于千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二百余条,清代以前记载零散、名称不一。乾隆《满洲源流考》仅正地名河名,未详源流。周沆编撰时,参鉴159种文献,详记各河发源地、流经路线与归宿,按由北至南、由大到小编排,条理分明。如记鸭绿江,先引《新唐书》“水出白山”,再补“实测源出长白山南麓,流经辑安县入朝鲜境”,使古今记载相互发明。1933年完稿,1937年铅印出版。
作者周沆(1874—1957),贵州遵义人,一生笔耕不辍,留下《满洲编年纪要》等10部著作,其中《满洲编年纪要》1996年作为国家重要古籍文献出版,延续着这份学问的生命力。
原创:张成义
2025年元月18日于抚仙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