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喜欢读客系列的书,主要是封面太low,一股子浓浓的地摊文学风,往往采用大黄的封面,再加上很大的人物的脸,给人一种一言难尽的尴尬之感。
某天实在是因为工作需要,翻了这本《华彬讲透论语》,竟然一看就放不下来,虽然书的封面很难看,但书本重要的不就是里面的内容么!
华彬在这本书里一字一句地讲《论语》,真的都是大白话,不掉书袋,并且真的能讲出东西,这就不容易了。
往往看似简单的的东西都不简单,而简单地把大道理讲得浅显易懂,那就更难了,这本书做到了。
读这书,收获很多,但现在还没有读完,等读完了再来复盘。
今天读到华彬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对我很有帮助,在此摘录一下:
1.遵从曾国藩说的,一本不读完,不读下一本。学如不及,追一只兔子都追不上,同时追几只兔子,怎么追呀!
看似拙,实则把力气用对地方了。我现在就看《华彬讲透论语》,不读完不换书。
2.每本书一定要读完。很多人说爱读书,号称一年读了多少多少本,其实真正认真读完的可能一本都没有,都是翻一翻。“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翻一翻是得不到什么东西的。
本周把《华彬讲透论语》读完,就从现在开始,按照这读法来看书!
3.读书和上课一样,也会走神。发现自己走神了,犹恐失之,赶紧把书往回翻,翻回刚才开始走神的地方重读。
这个习惯我倒是有的,读书的时候看不明白的我会查了继续,走神了也会回头看两眼。
4.读完一本书,如果觉得有价值,一定认真读第二遍。按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看,读一遍只能收获25%,读两遍,第二遍再认真写笔记,才能收获50%。
有同感,王阳明的《传习录》我就看了两遍,《明朝那些事儿》我倒是看了三遍。细想起来,真亏了这本书,才让我知道了王阳明。
5.一些重要的书,每年读一遍。因为你的经验在增长。而你能从一本书中吸取多少,是由你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水平决定的,每年你的认识水平都在提高,每读一遍吸收的东西就不一样。
这个目前没做到。我一朋友爱看《史记》,他倒是真的没事就去翻翻史记,相关的书都买了五套了。
6.读完一本,要找相关的其他书来对照学习,触类旁通,读两本、三本讲同一话题的书,会吸收更多,理解更多,这叫触类旁通。
这个深有同感,看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便对王阳明心学感兴趣,于是又买了《传习录》、各类王阳明传记 、《王阳明全集》,这写书里面,除了《王阳明全集》买来之后几乎做了装饰,(舍不得拆,最后送人了。)其他的基本都翻过一遍。
7.不要轻易去读一本书,慎重选择阅读对象。因为当你要这样认真去读的时候,你的读书任务就非常地繁重,那就不能轻易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可读可不读的书上。所以我也养成一个习惯,尽量少买书,一定是马上要读才买,即使决定买,但不是马上排得上时间,也等要读的时候再买,这样免得家里满面墙都是书,却大部分没读过,有一种自欺欺人的糟糕感觉。
唉,最后一句话简直就是为我而写的。
现在乐趣在买书,而不再读书了,望着家里堆满了一小房间的书,真的很绝望,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完。
华彬先生分享的读书方法,对我大有裨益,今天看到,我今天就已经开始按照这七个方法来安排我的读书了。
其实这些道理,几乎是个人都明白,但明白却做不到,便不是真的明白。
想来想去,这就是杨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