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处都掀起了跑步热,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开始跑步?跑步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跑步真的能给你带来怎样一个全新的自己吗?
一、我们不要沉静绝望的生活
每当我遇到自己不敢直面的困难时,我就会闭上双眼、想象自己已是一个80岁的老人,因为人生中曾放弃和逃避过的无数困难而懊悔不已。当我进去到那个老人的心态中之后,我就会对自己说:“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可以再年轻一次。”然后我睁开双眼…..砰!我已再一次年轻了。
在沉静绝望的生活中,人们选择逃避,利用不良饮食、电视节目、电脑游戏、酒精、违禁毒品与药物、购物、赌博或婚外情等方式来安慰自己因为空虚、一事无成的生活幻境破没而产生的苦闷之感。毫无疑问,我们永远无法填补这种空虚感,相反,内心空洞逐渐扩大,渴望逃避之心愈发急迫。无穷无尽的空虚、悲惨之感牢牢束缚着我们,而我们却甘之如饴。
奇怪的是,按理说,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一切都是为了人类更加舒适安逸地生活而服务。我们的文化环境要求人类克服所有困难,安逸闲散的生活才是最大的成就—一种不受任何压力、痛苦、困难与斗争困扰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重点关注物质积累,多数都是为了让生活更加便捷舒适。经过洗脑,我们错误地相信平板液晶电视、移动设备、高速网络、快餐,以及治疗任何所知疾病的想象或已经出现的药物对于我们身份与幸福感至关重要。
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公民普遍追求消费主义。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公民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求此类物质的积累,越多越好,最起码要比邻居或朋友多。购物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是我们真正买了些什么呢?
真正的健康与幸福是内在追求。这种健康与幸福,只有通过打破自我保护的社会伪装,诚实深入地挖掘内在追求,才能释放;只有经历斗争、挑战与失败获得个人成长,了解自我,才能塑造;而最终只有通过无私奉献他人,遵循内心真实想法,才能获得。其实,这种说法屡见不鲜,但是践行者少之又少。
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其中的内涵,但是最终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逃避,退守安逸的幻想阵地,像瘾君子一般沉迷其中,拒绝接受现实。这是一个满足社会期望的世界,你要按照惯例行事,购买物品,保持沉默。
小小的改变能让我们踏上一条完全未曾预见过的道路。跑下去,这不仅仅是一次运动健身之旅,同时也是一次自我发现之旅,让他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与目的,让他了解到如何做人—一个真实的人。
二、放慢速度是为了跑的更快
那个破碎的灵魂已经脱胎换骨,开启新生活。
我们的身体拥有两个基本能量消耗系统:第一个是“有氧系统”,它使用氧气和脂肪作为原料。它是你“整天工作”的机制,为你的运动提供能量并使之达到某种强度水平。但当你的运动强度超过了“有氧阈值”—乳酸测试曲线在这个点开始快速上升,那么第二个系统“无氧系统”将开始启动。它更极端的运动提供能量,比如短跑、举重和快跑,无氧系统消耗糖原或糖类产生能量,并且无氧系统在耗尽之前只能持续供能90分钟左右。
精通耐力运动是建立有氧系统的效率。为了实现它,我们需要特别训练这个系统—这意味着减慢速度,放下姿态:不再进行累人的快速跑步。从那一刻起,在任何跑步中,都不能让心率超过140下。
“你要我做的都是放慢速度,可我如果能变快呢?”
“奖牌从来不会落在最快的人身上,奖牌只会落在减速最小的人身上。”
在耐力运动中的确如此,在生活中更是如此。
三、跑的越远,离自己越近
我们常常饱受一些不良习惯的痛苦折磨,虽然一再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去改变,但是却在压力来临时重蹈覆辙。
对抗“讽刺性反弹”效应,即“越不想想就越想”的方法本身也很讽刺,就是放弃自控。当我们不再试图努力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现的想法和情绪,而是与它们和平共处时,它们也就会自讨没趣似的溜走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转换视角,把“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拒绝不想要的事”当成目标,这样就会减少不想要的事情在脑海中出现的频率。比如,把“我不要喝咖啡”替换为“我要喝茶”,把“我不要迟到”替换成“我要提前5分钟到”,这样就能大大避免“反弹效应”带来的危害。
例如通过跑步,替代了酗酒的行为,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并且,调查发现赌博、购物、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玩游戏、上网等都是最无效的解压方法;而最有效的解压方法包括:运动、参加宗教活动、阅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相处、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养有创意的爱好。它们能够增加大脑中改善情绪的化学物质,但是不会让人对其抱有强烈的欲望。
奔跑的力量,是迈出步伐改变绝望生活的力量,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塑造意志力的力量,是奔跑向真实自我的力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开始跑步了吗?
参考资料:1、里奇﹒罗尔《奔跑的力量》 2、凯利 麦格尼格尔《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