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养生课,目的就只一个,就是让大家能够身心灵大健康,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让有缘的朋友们,从各个方面都能够受益。
咱们今天讲的就是七月的养生,一年十二个月,为什么要把七月拿出来单独讲一讲呢?一定有它的原因,那就是这段期间最凶险!
第一:气温波动不定!
第二:就是七月也是鬼月
先说第一个:上周呢,咱们这个三伏天就过完了,虽然是走出了伏天,但这段时间呢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到 10 多度,早晚凉爽,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是大趋势。所谓“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
而这样的昼夜温差,最受影响的就是我们的身体!
凶险一:血压波动,心血管疾病爆发
很多人认为夏天气温高,容易出现心血管意外。也有人认为,冬天寒冷刺激,才容易出现心血管意外。其实夏秋交替的时间才是心血管疾病的爆发期!
心血管医生介绍,人体本不怕炎热,更不惧严寒,怕就怕“一冷一热”这么一折腾,于是很多人就中风、心梗、甚至猝死!
凶险二:冷热交替,感冒反反复复
冷热交替,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很容易紊乱。所以,身体的底子素来不好的人,就很容易在夏秋交替之际反复感冒。
偶尔感冒一次不是大问题,但如果在这段时间反复感冒,就要引起重视了。如果及时调养,便可安度冬季。
凶险三:天干物燥,过敏上火不断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咽喉肿痛、哮喘这类容易在春天复发的疾病,也容易在秋季复发。
因为这段时间,天气干燥,免疫力紊乱,再加上过敏源(如灰尘、花粉)等增多。
凶险四:受凉受风,关节冷痛难忍
除了心脑血管病,还有一种被成为“不死的癌症”的疾病很让咱们中老年朋友困扰,就是关节疼痛。
虽然温度不会直接引起关节病,但是低温会使得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关节病的疼痛。所以在这段早晚温差大的时间,注意保暖,别让关节痛复发也是关键!
那么为了让大家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秋交替做的季节,咱们要注意几个点
1.“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侯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与其同时秋老虎还在发威,“燥”得很,因此要吃得“温润”一点!
下面这 10 种食物除了滋阴润燥,还有稳定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不妨把这个菜单转给家里做饭人,让全家都吃的健康一些
比如:芹菜、洋葱就是天生的降压菜!
香蕉、苹果中含有丰富的钾离子,也可以对抗身体中的钠离子,起到降压的作用!
2.揉得“勤一点”早晚温差大会造成压差不稳,如果这时勤按揉头颈部,可以防止血压突增。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程凯介绍,当你血压升高的时候,你只要去点揉或者是按压风池穴、人迎穴,大概 5~15 分钟之间的范围,你的血压就会有下降的趋势。
3.喝得“多一点”这个时候稳定血压除了按揉穴位外,还可以多喝点“药茶”。今天给大家介绍 3 款药茶,可以说是理气润燥、平稳血压的神器!
葛根陈皮茶
【做法】葛根 10 克,陈皮 4 克,开水冲泡 5 分钟,代茶饮,喝净即添水。
【功效】葛根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是一种天然的血管扩张剂,能够帮助扩张心脑血管、降低血压;还能够帮助控制血脂、血糖,还有补益提升阳气的作用。和陈皮搭配,性质互补,增强药效,是降脂、降压、保护血管的佳品。
莲子心茶
【推荐人】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病中心教授 黄力
【做法】取莲子心 12 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天早晚各 1 次。如能配合头部按摩,效果更佳。
地骨丹皮茶
【做法】牡丹皮 3 克,地骨皮 10 克,沸水冲泡,焖 15 分钟之后饮用。
【功效】服用此茶可清脑宁心,对于头晕目眩、胸闷心悸,防治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都很有效。
4.睡得“早一点”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这时因为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
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另外,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专家介绍,晚上 11 点到凌晨 2、3 点,是人体的最佳睡眠时间,错过这个时间段,睡眠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一般最好 10 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特别是凌晨 1 点到 3 点一定要入睡,否则对身体会有比较大的损伤。
5.穿得“暖一点”虽然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其实这句话是针对小孩子的,小孩“春捂秋冻”一下更“皮实”,不易生病。
而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的多,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的多!
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保暖的重点部位是: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增加危险。
出伏要不要“秋补”?
记住八个“不”,千万别乱补
不能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不能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不能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不能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不能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
不能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
不能重“进”轻“出”
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不能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