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搞懂:发作有声音 = 痰湿堵,这 3 个表现藏不住
癫痫发作时发出声音,比如喉咙里的 “呼噜声”“痰鸣声”,甚至是含糊的 “哼唧声”,大多是因为身体里的痰湿太多,像 “积水” 一样堵在经络和喉咙里,发作时气流经过受阻,就会发出声音。
这种 “痰湿堵” 的发作,还有 3 个很明显的表现,家属平时多留意就能发现:
发作时的声音很 “浊”:不是清脆的声音,而是像有痰卡在喉咙里的 “呼噜声”,有的患者发作后还会咳出白痰,痰量多且黏糊糊的,不容易咳干净;
平时总 “有痰”:不发作的时候,也会经常清嗓子,说 “喉咙里不舒服”,舌头伸出来看,舌苔又厚又白,甚至像铺了一层 “油”,舌边可能还有齿痕;
容易在 “吃甜凉后” 发作:吃了冰淇淋、蛋糕、奶茶这类甜凉食物后,发作概率会变高 —— 因为甜食容易生湿,凉食会加重脾胃负担,让痰湿更难排出,堵得更厉害。
别忽视:发作没声音 = 津液亏,这 3 个信号要警惕
很多家属觉得 “发作没声音更轻”,其实不然 —— 发作时安安静静,甚至连哭闹的力气都没有,大多是因为 “津液亏得太厉害”。中医里 “津液” 是滋养身体的 “营养液”,津液不足,经络就像 “缺水的管道”,没法带动肢体活动,自然发不出声音。
这种 “津液亏” 的发作,也有 3 个明显信号,和痰湿堵的情况完全不同:
发作时特别 “静”:没有喉咙响、哼唧声,肢体软瘫无力,有的患者会慢慢倒下,眼神呆滞,发作后要很久才能缓过来,还会说 “口干得厉害”;
平时总 “缺水”:不发作的时候,也经常觉得口干舌燥,喝水后还是不解渴,嘴唇容易脱皮,舌头伸出来看,颜色偏红,舌苔很薄甚至没有舌苔,舌面可能还有裂纹;
容易在 “熬夜、劳累后” 发作:熬夜、长时间干活后,发作概率会变高 —— 因为熬夜最耗津液,劳累会加速身体水分流失,让津液更亏,没法滋养神经和经络。
划重点!2 种情况 2 套调理思路,别再瞎用药
一、痰湿堵(有声音型):先清痰湿,再养脾胃,2 步就管用
调理的核心是 “把堵在身体里的痰湿排出去”,重点在 “清湿 + 护脾胃”,不用复杂用药,日常做好这两点就行:
1. 帮身体 “排痰湿”:按 2 个穴位 + 避 1 类食物
按穴位:每天按揉 “丰隆穴” 和 “阴陵泉穴”—— 丰隆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 8 寸,大概膝盖到脚踝的 2/3 处),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膝盖内侧下方凹陷处),每个穴位按 2 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能帮着化解痰湿、促进水分排出;
避食物:别吃甜凉、油腻的食物,比如冰淇淋、蛋糕、油炸食品,这些最容易生湿;可以多吃冬瓜、萝卜、南瓜这类能清湿的食物,做法以清淡为主,比如冬瓜汤、蒸南瓜。
2. 别让脾胃 “添负担”:饭后别马上躺
痰湿堵的患者,脾胃功能大多偏弱,饭后马上躺下会加重积食,让痰湿更难排。建议饭后陪患者散散步,每次 15-20 分钟,别走太快,帮着消化的同时,还能促进痰湿排出,避免堵得更厉害。
二、津液亏(没声音型):先补津液,再防消耗,2 步就见效
调理的核心是 “帮身体补充津液,减少津液消耗”,重点在 “补水 + 护阴”,简单好坚持:
1. 帮身体 “补津液”:喝 1 种水 + 吃 2 类食物
喝温水 / 淡茶水:别喝冰水、饮料,每天喝 3-4 杯温白开水,也可以煮点 “麦冬水”(麦冬 5g 煮 10 分钟),温和补津液,不刺激脾胃;
吃滋阴食物:多吃梨、银耳、百合这类能补津液的食物,比如蒸梨(去核后蒸 15 分钟)、银耳羹(不加太多糖),每周吃 2-3 次,帮着身体储存津液。
2. 别让津液 “白消耗”:少熬夜 + 控屏幕时间
熬夜、长时间看电子屏幕会加速津液流失 —— 建议患者每天晚上 10 点前睡觉,别熬夜;看手机、电视别超过 1 小时,每 30 分钟闭目养神 5 分钟,减少眼睛干涩和津液消耗,避免亏得更厉害。
最后想说:
癫痫发作有没有声音,不是 “无关紧要的细节”,而是判断体质、选对调理方向的关键。别再只盯着 “抽不抽”,多观察发作时的声音、平时的身体状态,才能辨对问题所在。
温馨提示:本文仅为中医辨证调理思路科普,具体调理方案需结合个人体质,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切勿自行盲目用药或调整现有治疗方案,以免影响健康。
本篇文章来自公众号------痫事简单说,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