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更加了解留守儿童,并更好的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安徽财经大学“守护小候鸟”——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毛春晓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蚌埠市怀远县万福镇开展支教——关爱留守儿童的实践活动,并针对孩子们的兴趣开展了手工、唱歌等课程。
童真与想象之手工树叶贴画
随着团队成员敲响上课铃,课程开始了。队员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树叶贴画的概念并给出了一些成品展示。在介绍完毕后,由四位队员带领着学生来到了校园里进行树叶的采集。采集全过程中队员们一直陪伴在学生的身边,谨防意外情况的发生。蓝天下的孩子们在挑选自己喜欢的树叶和一些美丽的野花,孩子们的旁边是微笑着的志愿者。采摘完毕后回到教室,学生们开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他们脑海中的画面一点一点地展现在白纸上,很快白纸上出现了一只又一只的金鱼、恐龙、大花朵等图形。队员们为了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在手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也在一直仔细观察、低声询问。时间在学生们的动手中飞快地流逝,课程结束,他们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成果。
图为树叶贴画课结束后,小候鸟的作品展示。
人文传统之五十六个民族
这是一节与五十六个民族相关的文化普及课程。在这一节课中,学生首先在队员们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服饰,如回族男子的无檐小帽,藏族女子的光板羊皮袍等。学生们的眼中闪烁着对于新知识的好奇与惊叹。各种各样与众不同的服饰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队员们把握时机继续教授了学生们不同民族的特色饮食,譬如藏族的糌粑与烤全羊、苗族的酸汤鱼、彝族的琵琶肉等。随着志愿者的介绍,课堂上的学生们纷纷开始咽起了口水,嘴角也逐渐上扬。
在介绍了许多各民族间的不同之处后,团队队员选择以教授《爱我中华》这首歌作为这节课的结尾。即使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之处,但这并不妨碍这些不同民族的人成为和谐的一家人,生活在一个祖国。正如这首歌的歌词中所写的一样:“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图为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小候鸟们认真学习新知识的场景。
趣述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被遗忘,而应该被我们牢牢铭记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怀揣着这种想法,实践团队开设了一堂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课程。课程之初,队员首先向学生们笼统的介绍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各个节气。而又恰好正值小暑,所以队员们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当下气候炎热、降雨增多的特点,使得学生很轻松的记住了小暑的气候特征。之后又介绍了与小暑相关的习俗,例如吃暑羊、食新等,同学们对于这些与日常生活习惯不同的习俗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接着,队员又仿照着对于小暑的教学,同时对比着小暑的气候与习俗对接下来我们即将进入的节气——大暑进行了详细介绍。考虑到了小暑大暑的天气炎热,队员向学生展示了一些中暑后会出现的症状以及发生中暑情况后可以采取的一些急救措施,以便他们在之后的生活中可以更容易的辨认出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是否发生了中暑情况并采取急救。硬知识过后,为了使得学生对于节气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队员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了一个节气版的“你画我来猜”小游戏。对于这个游戏,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也达到了队员们的预期效果。
图为课堂上志愿者向小候鸟提供帮助。
离别号角之隐形的翅膀
时间在志愿者与小候鸟们的相处中飞快的溜走,转眼就已来到了分别的时候。这一次,志愿者与小候鸟一起再一次唱起了“隐形的翅膀”,愿小候鸟们能够如同歌中所唱的一般勇敢、充满希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图为志愿者与小候鸟的最后一抱,眼泪与拥抱盖过了千言万语。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同学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志愿的意义。志愿,一开始是志,后来是愿。起初,因为想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他们相聚于此,后来,他们心甘情愿地付出,想要为小候鸟奉献出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这八天时间,受益的不仅是小候鸟,还有志愿者,这一段旅程,他们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