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读《人的自我寻求》
跟一个朋友聊天时,他说到自己的闺女现在已经会吵着挑衣服穿了。他的女儿也不过两岁年纪。之前他也曾经跟我说过同样的话,我并没太在意。但是读了罗洛﹒梅的《人的自我寻求》后,突然发现这是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不是就是作者所说的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呢?
作者认为成长为一个人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在自我意识出现之前的天真无知;反抗阶段,有自我意识,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内在力量;正常的自我意识,有能力看到自己的错误。最高境界就是处于突然开窍的忘我境界(这有点类似老庄中的无我就是自我的境界)。这说明孩子从出生不久就开始产生自我意识,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而这点儿往往被我们忽略了。孩子挑衣服是不是就应该是自我意识的一个突出表现呢?不由得又想到了另一个孩子妈妈所说的和儿子的“战斗 ”:她给儿子买了两双款式一样,但是颜色不一样的鞋,想着让孩子换着穿。结果儿子只穿那双蓝色的,为此母子早上开始了斗争。结果儿子就是不穿另外一双鞋,妈妈也不肯投降。最终孩子上幼儿园要迟到了,妈妈只好让步。这也应该是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时所产生的强烈的反抗意识吧。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很少关注到这些事件背后的心理因素,而是一味的用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慢慢的,孩子变得乖顺了,可怕的是孩子也慢慢失去了自我。慢慢的,孩子就会站在自我之外审视自己,比如像作者说的,听音乐听得怎么样,而不是自己听音乐时的感觉。在很多事情上,更关注事情的结果,而忽略了事情的过程;关注外界看待自己的眼光,忽略了自己的个性体验。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努力只为了获得大人、老师、亲朋的认可。可是我们做大人的也忽略了对孩子“究竟想要什么”的引导。有时候想:现在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叛逆心理严重,而我们小的时候反倒不明显呢?或许是我们小的时候,家长只顾为了生活奔忙,很少管我们,我们是“散养”长大的,所以有更多的机会做自己;而现在的孩子是“圈养”长大的,在一群大人的环绕里长大,所以他们失去了做自己的机会,导致最后的叛逆。
“成长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而是指再教育,发现新的洞见,做出有自我意识的决定并始终愿意面对偶然或者频繁的痛苦斗争”。如果孩子还有与自身依赖性的斗争“意识”,那么孩子们还会成长。所以家长、老师要积极引导孩子“为成为一个人而进行的斗争在个体内部进行”,而不要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让孩子在长期的压制中找不到自我。慢慢的,就成为了“乌合之众”。这也是导致焦虑、孤独等的主要原因。
“每个人的独特能立和创造力必须得到发现并用作其工作的基础,为社会的利益做出贡献,而不是使之消融在顺从的集体主义熔炉中。”这句话直抵心灵:做更好的自己才能为社会、为他人更好的服务。仔细想想,该怎么来面对我们的孩子呢?该怎样让他们成为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