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11条: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要努力使学生把获得知识不当成最终目的,而当成一种手段,使知识不变成静止的、僵死的学问,而经常起作用于学生的脑力劳动,集体的精神生活和学生的相互关系起作用于生动和连续不断的精神财富交换过程,没有这一过程,智力、道德、情感和美感的真正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这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何其相似?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语言是思考的工具,作者说:“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性工具。”听说读写实质都是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是在运用语言进行思考之后的输出;听是对别人语言的思考;在读中思也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思考;写作也是在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并把结果物化下来。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既是在获取知识,又是在运用语言进行思考。所以语文教学要以听说读写为活动主线,调动多种感官,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思想得到训练、锻炼和提炼。
有些学生只愿意抄抄写写、死记硬背,就是不愿意思考、写作,只要是创造性的思考活动,他都拒绝。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指出,如果语言不作为一种创造手段占据学生的心灵,如果他们只会熟背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这种思想,他们就会对语言冷淡、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以前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就是指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不注重思考。思考是一种能力,思考也是创新的源泉。
读完本文后,我在思考:
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问为什么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有多少次自己为了赶进度,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为什么有的学生越学越爱学?
用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