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楚亡:从项羽到韩信》,对于李开元先生通过重走历史故地,根据有限史料重新构建历史的能力充满了佩服。对于项羽不可思议的失败,尽在一句“旧人吕马童”中道尽,吕马童何许人也?除了在垓下之战留名和前秦军的身份,他在历史中无其他记录可寻,但是从一句旧人中,可以依稀窥见秦楚两国交好的情形,依稀窥见项家和秦国的亲密关系。
但是,为何良好的高层联姻未能让项羽争取到秦国上下的支持,反而是刘邦把关中变成了稳固的大本营?为何分到项羽尸首的五名骑兵全部是前秦军战士?其实,只是因为项羽在最声望和实力鼎盛的时刻,巨鹿之战后,选择可坑杀二十万秦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自此以后,项羽便被这奇怪的宿命慢慢推向失败的深渊。
项羽二十四岁随同叔父项梁起兵会稽,成为楚军副将。二十七岁在巨鹿全歼秦军主力,主宰天下自封西楚霸王。二十八岁以三万精兵击溃五十六万刘邦联军,达到军事生涯的顶峰。三十一岁垓下战败,亡走乌江自杀身亡。他那短暂的一生,宛如流星划过长空,辉煌炫目,转瞬即逝。
司马迁总结项羽的一生说,秦末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豪杰不可胜数。项羽没有尺寸的封土领地,乘势崛起于里巷民间,不过三年时间,统领六国联军灭亡秦朝,号令天下分封王侯,被称为“霸王”。地位虽然不长久,也是近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事情。不过,项羽背弃关中回到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当各国纷纷仿效而背叛他时,他却怨恨不解,不也是自困自恼吗?以功高自傲,行事逞一己的私见而不师法古人,一意以武力经营天下,自称霸王之业。不过五年时间,国破家亡,身死东城,至死不觉悟、不反省、不自责,大错啊!他宣称“这是天要亡我,而不是用兵的罪过”,岂不荒谬!
在司马迁的总结中,明确地指出了项羽之所以失败的四个原因。一、背弃关中回到楚国,是说项羽不继承秦国西都关中,而是自王梁楚东都彭城,犯了战略地理的错误。二、放逐义帝自立为王,是说项羽不能妥善对待旧主楚怀王,引发以下克上的政治风潮,犯了政治伦理错乱的错误。三、以功高劳厚自傲,行事逞一己的私见而不师法古人,是说项羽犯了固执己见、不向历史学习的错误。四、一意以武力经营天下,自称霸王之业,是说项羽犯了迷信武力而忽视政治的错误。
司马迁的总结,写于项羽败亡百年以后,是历史学家整理文献、回顾往事的结论。在项羽败亡五年以前,伟大的军事家韩信曾经精辟地分析过项羽的为人行事,预测项羽将会由强转弱,最终败亡。韩信的分析和预测,见于他出任汉军大将前向刘邦呈述的灭楚战略方策——“汉中对”。在“汉中对”中,韩信陈述项羽必败的原因说:“项羽虽然称霸天下臣服诸侯,却不据有关中而定都彭城,这是他的第一个失误(战略地理);项羽背弃怀王之约,以自己的好恶裂土封王,诸侯心中不服,这是他的第二个失误(分配不公);项王将旧主怀王驱逐到江南,新封诸侯纷纷效仿,也都驱逐旧主,抢占肥美的土地,这是他的第三个失误(政治伦理错乱);项王所到之处,没有不摧残破灭的,百姓都怨恨,人民不亲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而已,这是他的第四个失误(迷信武力)。
对照韩信和司马迁对项羽败亡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两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
司马迁是历史学家,他从前后贯通的历史视野,补充了项羽固执己见和不向历史学习的错误,在《史记》的其他篇章中,他曾经多次批评项羽不采纳范增的意见和不学习周秦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做了具体的说明[3]。韩信是历史的当事人,“汉中对”是韩信当面呈述给刘邦的灭楚方略,其中强调项羽背弃怀王之约分配不公的过失,是直接针对刘邦被分封到巴蜀汉中而言的,是站在刘邦的立场强调反楚的法理依据,未必是项羽的败因。如果从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上看,鸿门宴没有诛杀刘邦,大分封没有对刘邦采取更为严厉的防范措施,比如将刘邦分封到巴蜀而不追加汉中,才是项羽败于刘邦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总结了导致项羽败亡的四大原因后说:在不过五年时间内,项羽国破家亡,身死东城,至死不觉悟、不反省、不自责,还宣称“这是天要亡我,而不是用兵的罪过”,岂不荒谬!他通过批评项羽的谬误,引出了天意的话题,委婉指出并非是天要亡你,而是另有原因。韩信则简洁明确,他在指出导致项羽败亡的四大原因后说:“从整体上来看,项王名义上是天下的霸主,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的人心,所以,他的优势容易转化为劣势。”他睿智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的向背是命运转化的决定性条件。
韩信上“汉中对”时,楚汉战争尚未爆发,项羽携分封天下的威势,手握重兵,坐镇彭城,君临天下,正处在西楚霸王的极盛峰巅。在这个时候,韩信为什么会说项羽已经失去了天下的人心呢?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有所指,指的是项羽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首先失去了秦国人心的事情。他在“汉中对”的后半段中明确指出:“二十万将士,在新安被项王使诈坑杀,唯有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脱逃,秦人怨恨这三个人,痛入骨髓。如今,项王以威势封三人为王,得不到秦人的拥护和爱戴”,换来的是秦人的背离和仇恨。
《秦崩》中写道:
新安坑杀降卒,使项羽失去了秦国,断绝了项羽入关以后在关中立足的可能。新安坑杀降卒,埋下秦国人民仇恨项羽的种子,使秦国军民从此敌对项羽。二十万秦军被坑杂于新安地下,数百万敌对军民被人为地制造出来。在尔后的楚汉战争中,秦国军民死心塌地跟随刘邦与项羽血战死斗,关中成为刘邦稳固的根据地,秦人秦军成为汉军的主力部队,归附刘邦的秦军将士们最后追击项羽至乌江岸边,将项羽分尸斩首,种种曲折历史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这里。可以说,新安坑杀秦军降卒,是项羽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失误,是项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失败的起点。
决定性的错误往往是后续一系列错误的开端。新安坑杀秦军降卒,使项羽无法在关中生根立足,不得不放弃秦国,回到彭城建立西楚。回到彭城的项羽,不得不驱逐已经定都彭城的楚怀王,由此而失去了拥戴怀王的楚国旧臣的人心,促成陈婴和吕青等人后来纷纷离去,也埋下了与范增决裂的种子。项羽在彭城,远离三秦蜀汉,为了弥补地理上的不利,他吞并魏国,将魏豹分封到河东,又将韩王韩成杀害,有意吞并韩国,由此失去韩魏两国的人心,不但促成魏豹背楚,彭越生乱,也促使张良与韩王信死心塌地跟随刘邦,又为自己制造了新的敌人……
项羽国破身亡的命运,决定于垓下之战。垓下之战,楚国众叛亲离,几乎丧失了所有的盟国,不得不孤军与诸国联军奋战。垓下之战,指挥联军击败项羽,决定项羽败亡命运的人,正是预言项羽必败的韩信。伟大的韩信,他自己就是从项羽身边离开的人,而且是造成项羽命运转变的关键性人物,他认为项羽必败,“失人心者失天下”,不但来自于他的睿智,也来自他亲身的体验,可谓是历史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