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幼儿园老师留了一个家庭作业:让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到“0”?
我觉得这真是一个比较有创意的作业。它既可以培养孩子对数字的认知,又可以培养孩子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把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
回到家,我问小家伙:“你看看,咱们家,哪些地方可以看到“0”?
“这个。”小家伙指着她的小捞鱼网玩具。一看,确实,小鱼网前面那个圆铁圈,不正像个“0”吗?
“还有哪个地方可以看到呢?”
“这个。”小家伙指着她的玩具自行车的车轮。确实,这确实是一个大大的“0”。
“还有呢?”
“这个。”她拿起了她经常玩的皮球。
“这个。”她指着她扎头用的皮圈。
“还有这个。”她拿起她的圆“宝石”。
……
不一会儿,小家伙说出了她看到的好多个“0”。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听说,一个大学教授,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然后,问在座的大学生。“请问,这是什么?”所有的大学生几乎都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一个答案:“0。”大学教授没说什么,但眼里却是一种很复杂的眼神。
他记得他曾经去幼儿园里接孩子。幼儿园里的老师,同样也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然后问在座的小朋友同样一个问题:“请问,这是什么?”而当场的小朋友,个个眼神明亮,争相举手。
“老师,这是太阳。”
“老师,这是星星。”
“老师,这是月饼。”
“老师,这是气球。”
“老师,这是一只碗。”
……
答案五花八门,老师把赞赏的目光送给了在座的每一位小朋友。
我在想,同样是一个“0”,为什么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
有时,我不得不在想,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真烂漫具有想象力的孩子,可是,在教室里坐着坐着,听着听着老师的讲课,慢慢得就变成了“0”就是“0”,这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些什么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