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天分我是相信的。人带着祖辈在漫长生物进化过程中累积的生物、精神遗传密码,天生资质禀赋不同。
2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从一所校园里有着美丽风车但是图书馆空有其表藏书超烂的本科院校辞职了。虽然留恋气候和自然环境,还是对大环境的文化底蕴等诸多方面感觉并不满足。想到即将开始的生活,预料到想必会有一些困难重新开始,还是充满了斗志。换了一座城市,换了一种生活。
始终是习惯海上狂风暴雨的水手,不适应陆地上空虚乏味的安逸。
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工作几年,得了一个高校教师资格证,拿到了讲师职称,往下面自然就是奋斗副教授了,可是在求职称必经之路上的那些论文课题什么的,并不是我的追求。
开会的时候,听着一个个慷慨激昂,表课题科研决心貌似很努力上进的样子,我总有一种置身事外的虚妄之感,甚至觉得像小丑一样很可笑。学术梦想大部分是没有的,有的不外乎利益而已。其实都是为了生活。
潜规则大家都知道。
还记得中午下班一个多小时时间炮制出一篇所谓论文,花几百元拿去发表,然后下午就迫不及待地出去逛街过周末了。
每年评职称那段时间,一群群老师去取“发表”有自己论文的厚厚杂志。当然了,职称直接跟工资水平挂钩的嘛。
如果说自己有什么天分的话,那一定不是音乐舞蹈画画之类,学个乐器怕手指起茧半途而废,水粉画也是买了颜料画笔画架不了了之。与生俱来骨子里携带的还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和热爱。
有一种说法是小时候匮乏什么,长大后就会拼命去弥补什么。小时候物质上并无匮乏感,感到缺憾的仍然是阅读饥渴的年龄无书可读。每个人在乎的东西不一样,渴望的东西也不同。
刚上大学军训的时候,学校要检查内务,叠方块被,觉得蠢,反抗,置之不理,兀自去校外一家有许多好书的书店买一堆书背回来。
好不容易逃离了中学的书荒和升学压力终于大学可以读书了,谁愿去傻傻叠无意义劳什子方块被。
考研那段时间,因为专注备考,不得读书,心痒,控制,想着考上了就有大把时间可以随意看书了。
那些喋喋不休的人,为什么不学会闭上嘴巴,去沉静读几本书呢。
尼尔·波兹曼写到,阅读是相当个体性的行为,因为吸收由文字传达的信息需要足够的专注和记忆反思空间,那时那刻我们退出了群体活动,独立学习和思索自身与世界的知识。在短暂摒除外部感情纠纷利益矛盾时,获得大量精力和时间的思考往往深刻,辨别更加精准,对自我和外部的探索也越能大胆放开。
阅读同样是非常理性的活动,文字作为具有严密逻辑和稳定结构的符号,在通过文本将信息输入人们大脑的同时,也使思维运转带上了同样的严谨深刻的特征,这种环环相扣的紧密会帮助思维进行由点及线到面的系统建设。
毛姆是手不释卷,嗜书如命的。他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逆境、低谷,不顺,一个爱读书的人是打不垮不在话下的,任何境地都可以靠着书的支撑绝地逢生、触底反弹。
古人有语“不平则鸣”,很多人也都是在别的路都走不通,处于低谷四处受困状态时才开始思索逐渐走上自由写作职业之路的。
世俗观点是通过婚姻逆袭可以少奋斗多少年,让我倾慕的必定是卓绝的头脑和出众才华。能不受干扰安静读书就是最大满足啊,就像巴尔扎克认为与世隔绝的修道院是最好地方。
《恶时辰》里生病的堂萨瓦斯对希拉尔多大夫说:“在知道这本小说的结局以前,我还不打算离开人世。”
一本《活着为了讲述》,马尔克斯开了许多书单,比如福克纳《八月之光》等等。原来他的朋友穆蒂斯也爱沉浸在巴尔扎克的文字森林并隔一段时间就重读下《追忆似水年华》。
绿妖说她和朋友(可能是水木丁)每天像上班一样准时去图书馆,这样的生活我是羡慕的。理想的生活也是看看书,写写文,背着电脑随时办公四处走。
简书上彪悍一只猫写了一篇《买了40000多块钱的书,我告诉你这些道理》,虽然标题直白不够优雅,观点是赞同的。
人处于低谷的时候,应学会储存能量自我成长,自救于泥沼,不至于彻底沉沦。书可以是救命稻草,可以是行走江湖唯一的武器,就像李寻欢的飞刀。
正视自己,学会坚定,以后都不会再迷茫。顺着这条路一直走,终可以弥补智慧缺陷,突破自身的局限,豁然开朗,从迷雾中走出一条路。
当有时无法掌控局面,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读书写字思考这条万全之策就对了,起码可以努力保持独立思考不受别的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