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中的文学知识

主人公李善德,他不是普通的小吏,而是一个正儿八经通过了科举的唐朝明算科人才。相当于今天国家最高学府的数学系毕业的,然后顺利的进入了体制内工作。

第一个知识点——科举分科。古代的科举有设科取士和分科举人的意思,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文理分科。唐代科举曾经分为六科,分别是选拔全能型人才的秀才科、注重师傅能力的进士科、重视儒家经典的明经科、以及选拔法律人才的明法科、书法人才明字科。还有刚才讲的算学人才。明算科,李善德的明算科只能算是一个末流,因为唐朝是以文取士,所以这个明算科的设定虽然让李善德完成了运荔枝的任务。但也让他努力18年,归来仍是权力链条最底端的九品小官。

第二个官服颜色

李善德从官以来最扬眉吐气的时刻。出发这天,清一色的绿色官服给他送行。还有一位红色官服居然伸直了胳膊给他撑伞。按照唐朝的官服制度,三品以上才有资格穿紫色。比如说电影里面的杨国忠,四品五品要穿绯色,也就是红色。六七品穿绿色,而像李善德这样的八九品芝麻官只能穿青色。

小说中的杜甫

一个重磅人物也穿青色,就是他的好朋友杜少陵。杜少陵就是我们的大诗人杜甫,他自称少陵野老。职位是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就是杜甫曾经担任过的职务。

而小说里面的时间设定,李善德是在天宝十四年二月三日签署的荔枝使任命书,时间是对不上的。但是杜甫的加入却不可谓不妙。我们都知道杜牧那一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也是长安的荔枝它的灵感来源。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杜甫其实也写过,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白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

天宝十四年

天宝十四年是历史学概念中的盛唐存在的最后一年。因为就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初九。也就是李善德运荔枝给杨贵妃过生日的半年之后,爆发了那场著名的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沦陷,玄宗出逃,杨贵妃在逃亡的路上被玄宗赐死。后来白居易以此事为灵感创作了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这个时间点距离杨贵妃的生日宴才仅过了一个冬天,而整个盛唐的崩塌已伏笔多年。

有一个荔枝使,就说明还有无数个瓜果使、海鲜使。玄宗时期甚至还设立了帮他寻找美人的花鸟使。这些满目的繁华都指向了一个信号,盛极必衰,乐极必哀。

一个小人物拼了命要去完成的使命,或许只是别人漫不经心的一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