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1天(1—11页)
凡有意愿走进儿童的世界,研究儿童文学,本书是必读教材。朱自强教授立足于二十多年的儿童文学教学、研究经验的学术性著作,让我们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儿童文学的前世今生,并在本著作中了解探究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且专业指导我们如何从儿童文学中获得思想的资源,进而处理自己的人生和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书在前言中讲到:“儿童文学是智慧进化到较高水平的人类创造的一个文化奇迹,儿童文学是独特而又了不起的艺术,儿童文学是一种世界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智慧的进一步进化,人们一定会不断接近并终将认同这一认识。”朱自强教授把儿童文学上升到世界观的一定高度,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所做的儿童阅读推广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前言清晰的预告读者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儿童文学原理和儿童文学体论。儿童文学原理包括:儿童文学本质论、发生原理论、读者论、作家论、研究方法论五个核心问题;儿童文学体论中将儿童文学文体分类划分为:韵语儿童文学、幻想儿童文学、写实儿童文学、纪实儿童文学、科学文艺、动物文学、图画书七大类。朱自强教授治学严谨,每部分内容的生成原因和来龙去脉,都一一做了详细介绍,细细读来,句句干货,着实是一堂必修课。
今天读了第一章《儿童文学本质论》里的第一节“儿童是什么”的两个部分内容。要了解儿童文学,必须要弄清楚“儿童是什么”这个看起来不算个问题,但又是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但是儿童文学不能绕开儿童而去研究文学。因此本书起始就对“儿童”的追问开始。
朱自强教授从古今中外梳理了关于儿童的观念。他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儿童身上具有儿童特有的心理、感觉和情感,对此,成年人必须给以理解和尊重。
儿童观主要的历史模式有:“白纸之喻”、“植物之喻”、“‘成人之父’之喻”和“未完成品”之喻。
其中“白纸之喻”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总说的“儿童就是一张白纸”的观点需要追溯到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断定人的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在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他把儿童看成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的描画或铸造成时髦的样式。”
读到这里我很庆幸走到儿童阅读推广之路,否则我对儿童的观点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植物之喻”不难理解,伟大的法国思想家卢梭在18世纪就明确提出“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独自存在,成人‘要尊重儿童。’”他把儿童的天性比喻成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教育要保护和培育这株正在成长的幼苗,让儿童“避免受到文明中病态东西的污染,有机地、自然地从内部生长出‘它的果实’”。
正确定位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是培育和保护,而我们很多时候做的恰恰是对那一株幼苗的冲击和摧毁,教育工作者还是要时刻警醒和自知啊。像德国教育思想家福禄培尔说“......从人的完美性和本来的健全性来看,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地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
这一段读的我后背发凉,老师当的如果是在毁灭、阻碍和破坏儿童的发展,那老师这职业就不值得什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天天被歌颂了。福禄培尔提到“修剪”的概念,他把儿童比作葡萄藤,教育是“修剪”的过程,园丁应该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去“修剪”,让葡萄藤良好发育,自然开花结果。因为“修剪”,就是教育本身不会带来葡萄,而葡萄藤自己才会带来葡萄。
绝妙的比喻,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尊重儿童”,因为尊重儿童是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的思想。
“‘成人之父’之喻”的布莱克讲儿童又提了一个高度,作为18世纪被看作反抗产业革命的诗人,他将自然和儿童视为神圣,并注目于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尊贵的基本人性。
华兹华斯作为英国浪漫派诗人的代表,他在著名的诗歌《虹》中将儿童尊奉为成人之父:“......婴孩本是成年人的父亲因而今后的岁月,我可以希望,贯穿着对自然的虔敬。”
“未完成品”之喻是将成人阶段作为“发展”的最高目标,儿童是走在“发展”途中的“未成熟”的生命形态,而朱自强教授认为“童年走向成年,并不是只是理性能力这一条人生的曲线,而是还有感性能力这条曲线。人的感性能力(情感、想象力)在从童年走向成年的途中,是会出现退化的。”
所以1982年,美国的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到:“人类的童年,正像恐龙一样,也在迈向绝迹的命运。”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