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稿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们的国家就像一列高速列车,轰隆隆地全速往前跑,火车的加速奔跑,体现在普通人弄不清楚的高科技里,体现在老百姓们听不懂的GDP里,当然,也体现在跟我们广大人民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里。
又逢春节,带着两娃采购年货,他俩抢着往手推车里装各色糖果,各种熟食,各类饼干。看着货架上应有尽有、让人馋涎欲滴的食品,我不禁想起了我小时候过年吃的零食来。在我读初中以前,我家过年时桌上摆放的,用我妈妈的话来说,都是“土味年货”。它的土,体现在原材料上,体现在制作手法上。
我们家的果盘中间是一个圆形的格子,周围围着五格,没有那么多种茶点可以摆,中间那一格就用红纸包着一个大圆饼放在那里,前来拜年的亲戚都很有默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的孩子:那个是不能吃的。旁边五格里放的分别是葵瓜子、南瓜子、花生、炒红薯片、冬瓜糖、米花糖,这些本身也够放六格的,可因为有些种类量不多,只能待一两次客,所以等一样用完了,就用另一种代替。
这样合计下来,过年的茶点要花钱买的只有葵瓜子,一般是买一大袋生的,5斤或8斤。然后再买一些白糖冰糖就可以了。
南瓜子是家里吃老南瓜时挖出洗净晒干的,平常是舍不得吃的,用一个密封的瓶子装起来,积少成多,累积到过年时,多则两三斤,少也有一两斤,够招待几拨客人了(那时家家户户平常都没什么零嘴吃,过年时在自己家都得省着吃,去到别人家才能相对敞开了吃,所以不管什么吃的东西,只要端上了桌,就都会被一扫而空)。
花生是自己家地里拔的,每年花生收成之后,绝大部分一晒干就卖给商贩了,只留几斤做来年的种子,再留个四五斤过年用来待客。
红薯片是自家地里种的红薯制作的。红薯收回来之后,先放置一段时间,等它们不那么脆生生时(据说这样会更甜),再蒸熟,捣烂,变成泥状(后来,妈妈又改进了口味,在红薯泥里添加了切得很碎的橘子皮,这样更有一番风味),再用一块干净的纱布蒙在一个大小适中的箱子上,把红薯泥均匀涂抹在纱布上,然后将纱布拿起,把有红薯泥的那一面朝下,放在早已铺得平整的稻草上,最后再将纱布轻轻一揭,这个步骤也就是脱模,这样一块红薯片就做成了,后期只要保证它不被鸟雀吃掉,保证它能晒干,不发馊,不发霉,就完全成功了。
防鸟雀偷吃,妈妈用的办法是在晾晒红薯片的周围插上一圈细竹竿,竹竿顶端绑上各色烂布条,或是把塑料袋撕成条状绑在上面,风一吹,布条迎风招展,鸟雀们一看到那阵仗,就只敢远远观望了。
保证它们能晒干,妈妈就得在准备做红薯片前,看好天气,那时家里没有收音机,更没有电视,妈妈居然全凭夜观天象,就能选准天气,真是了不起!事实上,不只是妈妈,种地的人好像个个都具有这种本领,这也许是艰苦条件的意外馈赠吧!
在妈妈选定好的那天,她一般凌晨四点就会起床蒸红薯,为的是赶在太阳出来前,就把红薯片全部脱模晾在稻草上,这样红薯片能晒上一整天的太阳,到下午来收时就能一张一张捡起来,变馊是不可能了,后续再晒个两三天就可以拿一个干净的塑料袋装起,扎紧,放进装有石灰的坛子里了,这样哪怕吃到来年春天也不会回潮,发霉。
米花糖则是用自家田里种的糯米炒制成爆米花后做成的。
大约腊月二十七左右,吃完中饭,妈妈就会把煮猪食的大铁锅洗净,烧干,用桐油把锅走一遍,然后放入铁砂,再依次炒制葵瓜子、南瓜子、花生、爆米花、红薯片,那一整上下午,我们都不愿意出去玩,就守在灶台边,直吃得舌头麻木,甚至起泡才停嘴。实在是太香了,那个香啊,足以让昏睡千年的馋虫苏醒。
想来惭愧,那时我们只顾吃得开心,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妈妈整整一下午都站着,拿着大锅铲在锅子里翻炒是有多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