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存钱。
很多人存不下钱来,原因多种多样。
一是意识上,认为存钱不重要,“人生得意须尽欢,不必为钱省吃穿”。还有的人认为,只要能挣钱,自然就能有存款,因为“花不完”,哈哈。
二是能力上,挣得太少,仅够生活必需,确实无余粮。
三是习惯上,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看到什么都想买,追求奢侈的生活,不愿意委屈自己,愿意为享受花钱,这种情况很常见。
四是理财本领上,由于缺少理财知识,对财富缺乏有效的认知和管理,所以很拼命地省也省不下来。这种情况也很普遍。
我从十来岁就开始学习记账,有整个大学期间消费的账本,有工作结婚后的账本,不敢说自己能存多少钱,只是对怎么存钱、怎么花钱有一些感悟。
存钱很重要
存钱这个事情我认为很重要,这是我们应对生活危机的支柱。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挣一分花一分”是很危险的,一旦家中有人生病、有人要上学、有人出意外需要应急,拿不出钱那分钟,一分钱也能难倒英雄汉。中国人的危机意识还是很强的,有储蓄,我们才有抗风险的能力。
存钱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买车买房全靠贷款可能还是有些艰难。有时候为了完成一次家庭旅行,也得存上一段时间钱才能实现。当人生需要作出新的选择,比如换行业、换工作,没有存款扛一扛,拖家带口的普通人,有钱撑腰才敢大胆选择。
存钱也是积累资本的基础。有的人确实很聪明能干,能够自己去引到投资,或者通过银行借贷的形式开启自己的项目;但大部分人,都需要存钱作为启动资金。当钱积累到一定程度,满足生活需求都有剩余,才有多余的钱进行投资活动,让钱生出钱来。
要少花钱
挣少用多,换谁都不可能存下钱来。怎么才能少花呢?
首先,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一定要从需求出发去考虑买不买的问题。不该买的不买,可买可不买的不买。商家各种积分兑换、满减等刺激消费的活动,如果不是我真正需要的,就完全无法撼动我。
当消费冲动特别大的时候,可以用“缓一缓”策略——设置一个消费“冷静期”。有时候我会特别想买东西,于是我就去网上过过逛街的瘾,选一大堆东西在购物车里,选几个小时,逛够了,然后息屏,干别的事情。过了几天,我再点开看,发现不买对我的生活也没啥影响,消费冲动也消失了。
其次,要“断舍离”,控制不合理的消费欲望。
我想买什么的时候,会去看看家里是否有可替代物,如果有,且合理,也就会打消这种念头。比如:有段时间我特别想要一个空气炸锅,其实一个普通的空气炸锅也就两三百,但家里有个烤箱的,我挣扎了很久,反思自己做饭的频次,想想家里会有几个人用这个锅,这样一想觉得大家使用的频次都不会太高,也就觉得没有买的必要。现在看看果然不买是对的,烤箱就我一个人用,且还不怎么用;炸锅更不会用的。
消费有时候就是一种欲望,让人迷茫和焦虑。有时候去商场里面逛着,我会觉得自己好弱小,商场那么多高价格 的东西我看都不敢看,为什么那么多有钱人,而我不是其中一个?为什么有的人挣钱那么轻松?为什么我工资那么低……哇,这样一不小心就掉进内耗的陷阱。有时候去买了一些东西回来,发现自己账户见底,也会为了自己的冲动消费懊悔不已。所以分清需求和欲望很重要。
节约是一种美德。“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把欲望控制到合理范围,做一个容易知足、满足的人,还能收获更多快乐。
要记录收支情况
养成记账的习惯。我从用笔记本记账,到用“随手记app”,记账很多年。记账的习惯养成需要时间,中间经常会断掉,要保持“历史耐心”,要知道习惯养成的规律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选好工具很重要。我用随手记app记账,觉得优点很明显。
一个是快,随时发生随时记录。不需要打开app,只长按一下图标,就会弹出“记一笔”按钮,马上消费马上记录;有收入也可以马上记一笔。
二是可以把相关的凭证上传上去。有一次给孩子买的衣服,店家没给我积分,后面调消费凭证和支付记录给店员看,他们都惊叹于我的消费档案,也赶紧给我记上了。还有的收据、发票、合同啥的,通过这个软件记一笔,后面要找简直不要太方便。我给孩子报舞蹈班的课,经常记不得好久报名、上了好久的课,用软件一调记录,清晰明了。
三是软件会自动分析消费构成,比如在学习成长方面消费多少、在餐饮上消费多少等等,有利于后期分析。
要会花钱
要学会科学分析财务状况。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财务状况,不知道消费构成情况,就无法清楚哪些地方可以有节省空间,哪些地方其实很值得投入,说简单点,就是要通过分析财务情况,知道哪些钱该省、哪些钱该花。
那怎么花钱呢?一味地花钱自然不利于我们储蓄;但一味地省钱其实也并不科学。
犹太人会教孩子把钱分为5份:
1.把所有钱中的10%归到神那里,神会给你祝福;
2.把钱存下来,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3.储蓄;
4.投资;
5.消费。
我觉得这样的分配很有道理,只是也很复杂。我自己的模式是,人生有八大关注,我在年初会做一个梦想板,把每个梦想需要匹配的支出大概有个雏形。比如:今年我的梦想板内有买车、装修、旅游、深造、孩子教育,这几项都属于大额开支,我会大致计算需要多少钱,做一个预算。第二笔预算是固定发生的费用,例如:保险、房贷、车贷、水电费、孩子的学费、生活费等。第三笔预算是医疗、人情客往等方面的费用。大致有一个年度预算后,我再将一些费用在每个月进行分担。
每个月初,我会先在随手记app中先登记上本月固定要发生的费用,然后把由月度分担的费用登记进去,最后把本月储蓄的金额作为消费项目登记进去。每一笔费用发生的时候,我就把1号登记的内容删掉,保留真实发生的费用和凭证。这样做比较有利于控制支出。看到超预算了,就立马要分析为什么超,有没有必要?及时作出调整。
这种方法可以理解为是“以收定支”+“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有点借鉴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但生活很多事情无法被预计,所以超预算、调整预算是常态。只是有这样一个框架在这里,花钱也不至于太猛太疯狂,适当地理财,也还是能攒下钱来的。
我这两年的感受是,如果一个事情对于未来发展很有帮助,当期能承受,该花就花。比如孩子的教育、自我的提升、健康方面的投资。那种为了存钱把自己弄生病、也拒绝社会交往、过得像苦行僧一样的省钱法,我还是不太敢苟同的。当然,一味地追求高于自身能力的奢侈生活和消费水平,不懂得勤俭节约,也不可取。所以,有时候,会花钱比会存钱还要重要!!
花钱要追求性价比,追求高的边际贡献,也要让人生有发展后劲,充满活力而不失衡。行有余力,还能帮助他人,那人生简直没有遗憾了!
不过无论考虑存钱还是花钱,其基础都是得先有钱,挣钱永远是第一,没有源头补充,池子再怎么经营也会见底,好好挣钱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大事。只不过本篇讨论的是存钱、花钱的问题,其实这几样都是需要统筹兼顾的。
(下一篇专门讲一下梦想板,锚定人生目标,不断取得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