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篇#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
️泰伯:周太王的长子,与二弟仲雍逃往荆蛮,让太王立三子季历。
主旨
孔子论述泰伯让位的盛德。
今译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具有最崇高的道德!他再三将天下让给弟弟,又泯灭自己的功绩,使百姓不知道怎样赞美他。”
引述
依据《史记》的记载,吴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季历的哥哥。由于季历十分贤能,又有一位好儿子,名字叫做昌。太王想要立昌而传位给季历,泰伯和仲雍为了配合父亲的意愿,两个人一起逃奔到荆蛮。在身上刺了彩纹,把头发剃掉,以表示自己不能够在宗庙主持祭祀,使季历顺利继位,而昌后来也有机会继位,成为文王。三是多数的意思,礼让了好几次,并且尽量隐藏自己的作为,使百姓无从赞美,来完成太王的意愿,所以孔子认为他的德行,十分高尚。
生活智慧
(一)泰伯是长子,按例可以继承父亲的大位。但是三弟季历的贤能,使得父亲有意改立三子。泰伯没有因此而怨责,或者提出强烈的抗争。他的礼让,使得周文王有机会奠定周朝的良好基础。
(二)周人初起的时候,很可能尚未建立长子继承的制度,太王为了选择能力较强的人,来担任继承人,因此选中了季历。不论如何,泰伯的文身断发,都是有利的助力。
(三)季历娶的殷国诸侯的女儿太任,是一位有贤德的妇人,生了一个儿子,叫做昌,也教养得很好。太王由妻子和儿子来选中季历,其实也是良好的方式。
建议
要看一个人,除了他本身以外,还要看他的妻子和他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