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4

薛宝钗的目标 一开始并非贾宝玉

红楼梦第四回 描述薛家一段有文如下:近因今上崇尚诗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在世官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官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这明明就是说薛宝钗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 并不是要奔着贾宝玉,可后来为啥又搞金玉良缘之说,为啥又看上贾宝玉了,而且她明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相知相爱的。

其实薛宝钗这个人还是有些矛盾与复杂的。最初确实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并非一开始就瞄准了贾宝玉。后来的金玉良缘之说和她对宝玉的态度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来分析一下缘故:薛宝钗的最初人生规划,是待选入宫,第四回有介绍 薛家进京的重要原因之一:送宝钗待选。文中的 “才人赞善 ”这是宫中女官名,主要负责辅助妃嫔、教导公主郡主礼仪文书等,有一定品级,并非普通宫女。对于薛家这样的皇商家庭 ,虽然富有 但社会地位不如勋贵清流,女儿能通过此途径进入宫廷体系,是一条极好的晋升之路,能极大地提升家族地位。实则宝钗的资质完全匹配:宝钗德才兼备,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精通诗书甚至经济之道,是完全符合才人赞善 是标准的大家闺秀。薛宝钗最初是想凭借自身才华,通过官方选拔进入宫廷,实现个人价值并为家族争光。 她此时的目光在皇宫,根本不在贾府后院,更不会刻意去和黛玉争夺宝玉。

那这金玉良缘是怎么来的呢?这主要源于薛姨妈和薛家的家族利益考量。又或者待选之路可能受阻或失败,小说没有明确写宝钗待选的结果,但通过后续情节她长期住在贾家,不再提待选之事,可以推断,她的待选很可能失败了。原因可能是薛蟠的命案玷污了家族名声,也可能是薛家商贾背景不够清贵,操作未成。家族需要新的依靠:薛家是“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但此时已显颓势。薛父早亡,儿子薛蟠是个只会闯祸的纨绔子弟呆霸王,无法支撑家业。薛家急需找到一个稳固的靠山来维持富贵和地位。贾家是最佳选择,贾府是国公府,勋贵之家,地位尊崇,又与王家、史家联络有亲,是四大家族内部最理想的联姻对象。

金玉之说是一个完美的营销方案,金锁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并因此神秘化:由一个癞头和尚所说,给这件事披上了天命注定的神秘外衣,使其难以反驳,提升了说服力。精准定位, 整个贾府,乃至整个京城贵族圈,衔玉而生的公子哥,众所周知只有贾宝玉一个。这个说法就是为宝玉量身定做的。薛姨妈为了女儿的未来和家族利益,主动向外传播的一种舆论造势,意在抬高宝钗的身价,暗示她与宝玉的天作之合,为将来可能的联姻铺平道路。这最初薛姨妈的意志,而非宝钗本人的主动追求。

薛宝钗的转变与她的明白。既然宝钗明白宝黛情深,为何后来似乎也接受了金玉良缘的安排?这正是她性格悲剧性和复杂性的体现。现实的考量压倒了个人的情感,待选之路断绝后,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贵族小姐来说,婚姻是唯一的人生出路。贾宝玉无疑是所有选择中最好 最门当户对的一个。宝钗是极其现实和理性的人,她深知爱情不能当饭吃,家族的稳定和未来的生活保障才是第一位的。她并非爱上宝玉,而是选择宝玉。 宝钗欣赏宝玉的聪慧和善良,但完全反对他厌读经济文章,离经叛道的世界观。她屡次劝宝玉读书上进,正是希望把他改造成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能承担家业的丈夫。她选择宝玉,是理性权衡后认为这是最符合现实利益和道德规范的选择。

明白与无奈,宝钗当然知道宝玉和黛玉心意相通。但她的世界观是大局为重。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框架下,个人的情爱是要为家族利益让路的。她的明白在于她深刻理解这个社会的规则,并选择彻底遵从它,哪怕这意味着要压抑自我,介入一段明知对方心有所属的婚姻。家长的推动与环境的促成,王夫人非常喜欢稳重端庄的宝钗,与黛玉相比,她显然是婆婆心中更理想的儿媳。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虽然偏爱黛玉,但后来贾家势衰,需要一个能持家、稳重的媳妇来支撑,宝钗的能力也更被看重。整个环境的推力,最终促成了金玉良缘。

宝钗后来接受并推动此事,并非出于热烈的爱情,而是出于现实的、理性的考量,宝玉是她范围内最好的归宿,符合她入世的价值观和家族责任。但悲剧内核就是 她是一个明白人,她的明白在于她清醒地遵从了封建社会的规则,最终牺牲了自我的情感,也得到了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 ,宝玉出家。她的行为逻辑始终如一冷静、理性、顾全大局、符合世俗标准而这,正是曹雪芹塑造这个人物最深刻、也最令人叹息的地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