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儿子出生,就考虑着给他买商业保险,一直到11月底才最终敲定,最近才拿到合同。历时半年多,究竟发生了什么?
先说说我自己的条件与消费习惯。目前家里只有我老公工作,我全职带娃,家庭年收入在北京是中下水平,每月需要还车贷。家庭各项采购都由我负责,小到米面、洗发水,中到奶粉、纸尿裤,大到空气净化器、商业保险,样样都是我精挑细选。本人是纠结星人,加上条件有限,有严重的选择恐惧症。所谓“精挑细选”,就是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横向比较,纵向考虑,买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我深知商业重疾险对于低收入家庭的重要性,所以对保险代理人是相当尊重的。生完孩子回到家,就陆续接到几家保险公司代理人的电话。一直到现在,电话都是绵延不绝。不知他们拿到联系方式的途径,但好歹也正是我需要,所以不深究了。
开始接触产品
最先联系我的是在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做代理人的表哥。他发给我一款他们公司比较高端的儿童重疾险,以下简称A产品。A产品在保险市场上有很高的知名度,条款规范、保的疾病种类齐全,在加上这家公司相当权威,非常畅销。但随着国内保险市场发展,各家公司争相模仿,类似产品不断涌入,A面临着多方冲击。网上对于A的各种分析、比较文章也非常多,有褒有贬。
可以这么说,A在各方面秒杀其他任何公司任何产品,但价格这个短板,太短了。一直到现在,A仍然对我有非凡的意义——鞭策我们更努力,给孩子更好的保障。
我直接回复表哥:“有没有更便宜的?”他仍然力荐A。我将A放入备选区,准备多比较一些别公司的产品。
没过几天,另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代理人给我打电话,加上了微信。小伙子很积极主动,文中代称为“小陈”。他用文字简洁明了地向我推荐了他们的产品B。在同等保额、同样疾病范围下,这款产品比A便宜多了。我向他表达了自己的兴趣,追问了几个问题,就忙着去照顾孩子了。当天中午,小陈打来电话,要求下午直接上门为我讲解保险条款。
我马上拒绝了。一来我还没有完全理解条款内容,怕他上门白跑一趟,想准备清楚理出问题再有针对性地提问;二来家里只有我和孩子,我和小陈又素不相识,难免有些担心。小陈也表示理解,愿意随时在微信和电话里为我解答疑问。
过几天朋友来家里看宝宝,听说我想给孩子买保险,叮嘱我“保险一定要买大公司的”。她的担忧不无道理,之前我通过信用卡给自己的买的一款不知名公司消费型保险,就是理赔无门。
她推荐给我一位自己非常信任的保险代理人璐姐。璐姐在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做了将近20年的保险销售,拥有数十件奖杯、满墙奖状。微信交流中,璐姐表现出来的自信、专业也确实令人敬佩。但从感性回归理性,璐姐发来的几款产品性价比着实连A都不如。也许因为品牌效应大了一些,价格自然就上去了。这几款产品在我这里就都落选了。
和保险代理人见面
很快孩子满两个月了,我这个新手妈妈被淹没在独自带娃的匆忙和身体不适之中,在加上拖延症持续作祟,保险的事一直搁置。
胶着的状态被一个电话打破,是小陈的上司小李。都是“小字辈”,因为他们都是比我小的90后,现在想来,这些小鲜肉们的勤奋刻苦独立自主真的让我汗颜。
小李是南方人,普通话并不标准,但语气相当自信,又不失礼貌。他要求带着小陈一起上门,来给我讲解保险条款,顺便又推荐了一款返还型的重疾险C。他强调:“我们向您介绍完,您不买完全没关系的。明天是周末,姐夫也在家,正好一起讨论交流一下。”简直令人无法拒绝。
第二天见到了两个年轻人,小李主要讲解,小陈在一旁学习。小李讲得非常详细,然而问题是,使用了大量的专业词汇。词汇并不难懂,但短时间大量涌入,大脑还是需要时间消化。小李越说越兴奋,滔滔不绝,好几次我和老公想插嘴都插不进去。这样讲了两小时以后,我们仍然云里雾里。
小李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他双眼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脑门微微出汗。孩子哭了,正好我去卧室喂奶,从这场僵局中跳了出来,留下老公自己应对。老公比我理解得要强一些,提了一些问题,但我依稀听到,仍旧是大量的专业词汇。
小李见我们陷入沉思,又提出了重锤——同类型产品,他敢保证B和C价格绝对是最低的。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吗?他俩走之前,要求我和老公签两份纸质协议,说如果决定买B或者C,先签了这个,他们就不用再跑一趟。不买也没关系,这两份纸质协议不会录入系统,不构成法律效力。
保险费不是小数目,我并不想签,怕往后惹出什么麻烦。但老公实在心软,看人家这么远跑一趟过意不去,就签了,也叫我赶紧签。现在想来还是不应该签的,还好没造成什么影响。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非常戏剧化了。
小陈几乎每天都发微信问我:“姐,考虑得如何了?现在购买是有活动的,过两天就没了。”我实在无暇回复,他就会接着说:“姐,我们和隔壁小组比赛呢,输了要给人家买一个月的早餐,就差您这一单了!”又过了几天,老公回家跟我说他也收到了小李发来的微信:“哥,您就买我的保险吧。这月快结束了,我们小组这个月业绩完不成了!”
我这人天生犟骨头。大家都是平等的人,凭什么我要花重金去买你的业绩?我为什么要对你参加的比赛负责?情分没到,卖惨就很过分了。对B和C产品本来存有的好感,当时幻灭了。
差点定下来
我对B和C产品本身是认同的,但犟脾气上来,不想在那两个小伙那买了。就在这时,同家公司的另一个保险代理人小董姑娘打来了电话,她推荐的是同款产品。姑娘的声音非常好听,而且语气真诚。难得的是,电话里我表明了想给大人也买上重疾险的意思,她就给我做了一套全面的方案通过微信发过来。实际上,我也向小陈小李表达过同样的意愿,但他们想要卖出B和C的愿望太过强烈,完全无视我的要求。
小董同样提出要上门为我讲解,我拒绝得很干脆。北京的交通动辄两小时,打车也是不小的花费,如果不能定下来就让姑娘白跑一趟,我又要欠下一笔等同于小陈小李的人情债了。我说:“等我定下来吧。”
一个多月,在保险代理人那里大概又是漫长的等待周期。小董再次要求上门为我讲解,她承诺:“姐,您不买真的没关系,我也不会要求您签什么协议。我今晚就过来,等大哥回来了一起听听。”小姑娘真诚的声音再次让我心软了,而且,我和老公几乎已经定下来就买B产品了。
可惜小董错误估计了我对保险产品的认知,这一次见面交流双方都尴尬了。小董比小陈更年轻,入职时间也更短。在讲解产品的时候,我大概三次发现她对产品认识上的错误,都委婉指出来,帮她改正了。第四次,小姑娘再次说出自己的一个想法,与产品内容背道而驰。这一次,我毫不留情地说:“我感觉你业务不太熟练,还应该多做做功课。”
说完这句话,我老公看了我一眼。我再看小董,脸红一阵白一阵,这才意识到自己说得太过了。她显然不太高兴,直接拿出了之前许诺不需要我签名的纸质协议。“姐,您和大哥先把这份协议签了吧,这样您真决定买的时候我就不用再跑一趟了。”这话和小李小陈说过的别无二致。
我当然拒绝,但自知刚才说话失了分寸,语气虚弱。小董不依不饶,几乎是质问:“你还在考虑什么?这么好的产品还不买还等什么?你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一时问得我语塞。
这时我老公表现出了男人的气魄,语气威严地说:“小董,谢谢你今天的来访,现在天也不早了,你一个女孩子还是早点回家吧。我们商量好了自然会联系你,现在确实没法决定。这个纸质协议也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还会暴露个人信息,我们不想签。”我用眼神给了他一个赞。
话已至此,小董只能很失落地离开了。
保险经纪人打开新世界
其实就不同的保险产品,我从孩子三个月开始一直在咨询一个在做保险经纪人的老同学阿卓。她重情义,一直在帮我免费分析着各种保险,也向我推荐过一些小公司性价比较高的产品。但在最初,我和多数人一样,完全不考虑不知名品牌的产品。
这几个月里,零零碎碎阅读了许多关于保险的文章,看了很多产品的分析比对,逐渐走出了这个误区。在和阿卓交流的过程中,她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教给我许多相关知识。
对于产品A、B和C,阿卓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她对三款产品与市面上其他产品进行了对比,问题已经非常清晰了——近几年崛起的民营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推出的重疾险性价比极高。这时候就需要消费者自己抉择了,是要大品牌,还是性价比?
关于这个问题,我同样直接咨询过表哥、小陈小李、小董、璐姐及若干小公司(或者是保险方面起步较晚的公司)还有朋友介绍的其他保险经纪人等一系列从业人员。然而这事基本无解——大公司的说要看品牌,小公司说要看性价比,保险经纪人说尊重我自己的选择。
半年多过去,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很多观念也都已经颠覆,对保险行业政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唯一不变的是必须给家人买商业保险的决心。
最终,我从阿卓那给大人、孩子都购买了性价比较高的重疾险,并非大型国企央企产品,但也有一定的口碑。
现在反思自己在购买商业保险的过程中,毛病太多:拖延、被动、缺乏执行力……数不胜数。也想总结几点对保险销售人员的建议:
1. 专业
购物就是交付信任的过程。如果保险代理人在对我介绍产品时,错漏百出,自己对产品也不十分理解,这场面可以想象。消费者难免产生畏难情绪:“他自己都还没搞清楚,条款是他说的这样吗?”
2. 自信
自信当然是源于专业。自信传递出来的信息是积极的,可以促进我快速做决定。一味卖惨、乞求,对于心肠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小孩也许管用,可是随着时代发展,自我观念强的人、理性购物者对此已经免疫了。像我只会在心里说:“关我屁事?”
3. 源自内心的体贴
因为带孩子不方便打字,和别人微信聊天时我大多用语音。接触过的保险从业人员都很棒地用文字回复我,要点一目了然。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像阿卓一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点也不装逼地给我说清楚条款。实际上,她在耐心讲解的时候,我内心是感动的。要知道,现如今知识可是要收费的!最终决定从阿卓那里买保险完全不是因为她是我老同学,而是实在钦佩她的精准专业、知识储备和高情商,加上产品性价比确实高。
罗里吧嗦说了这么多,算是对这半年多的一个交代。等经济再宽裕一些,还要配置上更多的商业保险。到时候再来继续分享吧。
(文/牛泥泥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