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01
做古人有麻烦地方。如以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很耗心力,换成是现在,只要从题库里抽出一套试卷,让诸葛亮考一考就万事大吉,手到擒来了。以前孟子感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一堆话,很费辞,现在直接就写成“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均举于纸”,都从纸张里脱颖而出,看上去一目了然。
但做古人也有幸福的地方,比如可以“一字不识,堂堂做人”,现代人就难有这样的幸福,不但深刻体会“人生识字忧患始”,而且需要做到“考而不死之谓神”,一出生就在书籍里过人生,一辈子在考试中讨生活。
当然,善于考试的,是例外。因为考试对他们而言,是证明人生的牌照,是通达人生的绿灯。所以,能够考的,真正实现了高适的预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解决了王勃的疑惑,可以这样自豪地说:萍水相逢,尽是优秀考生;关山虽难,凭此证书可越!
02
上面的话写得有些笼统,要而言之,意在歌颂考试的伟大。
若具体地说,有针对地说,相信是件难事。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人人又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仅以考试来论,未必就能够得以确切的衡量。所以,考试也难免会显得捉禁见肘,甚至南辕北辙、舍本求末。
一张语文试卷,就很难真正检测一个人的语文能力。
它按照一定的比例布局,是各种零碎知识和细碎能力的总和。不关注或用力于相关的各种知识和各项能力,往往得不了高分。而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相关的知识和能力,需要的不断重复和坚持反复。所以可以看到一些平庸但能够刻苦的学生能得高分,而喜欢读写但比较随意的考得比较中庸,原因或许就在这里。求全责备、按比例划分准备题目,是其中的一个特点。它所能检测的,最能反映出来的,仅仅是否善于将细碎知识和琐碎能力予以切实地掌握。
有时候,最为滑稽的事情是,学习者很刻苦,而命题者很随意,或者可以说,学习和命题是两个体系的,彼此很隔膜,彼此全无关联,甚至后者立志以前者为敌,肆意践踏前者的辛劳,恣意出题,胡乱命题,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也习以为常。在这个号称以能力为要的时代,命题可以天马行空,可以不拘章法,可以任性任意,考生也只能惭愧学无所得,叹息功付唐捐了。
自然,并非要刻意诟病命题者,不负责任的命题者固然是少数,而命题本身没有规范以及和教学的脱节才是问题所在。尽管有各种考纲,但考纲本身的模糊性和临时性导致了其起不到对教学结果的有些反馈或甄别,对教学过程有个明确而有效引领与指导的作用。
03
在笔者执教至今的许多年来,就中考语文成绩而言,经历过几次跳跃式的变化。曾经有相当一段时间,每次中考出来成绩喜人,一般有五六成左右的学生优秀,后来几年陷入低谷,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着20多个班级规模的学校全校语文优秀的不到10人,而且普遍的在及格多一些,更主要的是平时优秀的学生几乎很少优秀,而平时差得有命的和好得要命的相差也仅三四分而已。近年总算走出低谷,优秀的学生人数有明显的增加,和其他学科越来越接近。
这个情况如果是案例,就不能发现:语文基本是没有标准的,如果有全是人为的因素,成绩的好坏不是操在命题者手里就是握在阅卷者手里;语文命题的随意性很大,很少有可遵循的规则和规范,而这导致了教学的无的放矢,每个教师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法宝,而最常用的无疑是多做题多读背而已,而这与课标所倡导的“多读书,少做题;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没有建立考试的规范和相应的题库,导致了考试频繁而且分不清考试的性质,其实有些考试仅仅是作为反馈用的,并非是选拔考试,但看其试卷分布和难易程度,和作选拔的命题,并没有什么区别。
04
最为可怕的现象是,学生对考试不在乎,紧张的却是教师和家长。
由于丧失了对孩子的有效的约束力,每次考试家长很紧张,怕孩子考不好,体现出这半个学期或这个学期没好好学。
在学校,强大的社会舆论和相关的规则迫使教师变得孱弱般地文明,从而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或者单是扣扣分数式的自欺欺人的惩罚办法,丢失了对学生有效的约束机制,所以孩子对考试往往显得很淡定,试卷整面没做或者考试时睡觉,也习以为常。
但强大的体制紧紧捆绑着教师,每一次考试都会人手一份署有教师姓名和班级名的成绩分析表,里面优秀人数、优秀率、及格人数、及格率、低分人数、低分率还有班级平均分以及优秀段合格段人数和比例等,而且这个成绩不仅仅作为考后分析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情况之用,还关涉教师的尊严与荣誉以及相应的物质利益分配。随着形势的日趋严峻,学生的成绩还将影响到教师的职位稳定和是否去留的主要依据。
在这个时候,流行很久的歇后语也将改写变成这样的名句:考考考,领导的法宝;分分分,教师的命根。
从这个角度审视考试以及考试带来的影响,就显得有些黑色幽默,几乎可以和“第二十二条军规”相提并论了。